第05版:特写
3上一版  下一版4
 
多馆联动 东城区打造会馆演艺生态圈
精彩沙画演绎轨道交通安检发展
“老字号”企业为梦想接力 22年资助千名贫困生
快递小哥与独居老人的最美约定
“文明骑士团”成社区治理新力量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22年1月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多馆联动 东城区打造会馆演艺生态圈

 

冬至后的北京寒风凛冽,然而位于西打磨厂街的临汾会馆内却宾客纷至、热闹非凡。会馆展厅中,猴戏、变脸、魔术、滑稽表演等民间艺术轮番上演,表演不设舞台,时而“美猴王”跃到观众眼前握手互动,时而小丑艺术家为小朋友送上气球,沉浸式的表演赢得观者频频叫好。未来,人们来到东城区,不仅能在前门地区逛胡同、赏三里河美景,还能时常走进几百年历史的会馆旧址听戏观演。

多点联动 打造会馆演艺新空间

会馆建筑千姿百态,会馆文化包罗万象,其反映的人文底蕴、精神价值、时代风貌都体现着文化的力量,散发着独一无二的气质品味。颜料会馆、临汾会馆距今皆超过400年历史,曾是山西连接北京的重要场所,集萃了丰富的地域文化、商贾文化、梨园文化等。台湾会馆是情牵两岸的“台胞之家”,见证了台湾同胞爱国爱乡的历史。在元旦前夕,台湾会馆、颜料会馆和临汾会馆联动推出专题文艺演出,通过声乐表演、器乐演奏、魔术杂耍、相声曲艺等多种形式,让会馆旧址褪去历史尘埃,展现出鲜活生动的文化新貌。在临汾会馆,魔术、滑稽表演、双人变脸、三人猴戏这些清新质朴的民间艺术,沉浸式表演、创新性表达,让现作为北京会馆文化陈列馆的空间增添了几分灵动鲜活的色彩。而台湾会馆举办的“两岸一家亲”专场演出,邀请李菁等知名演员登台献艺,为在京台胞送上新年问候。这些“小而精”“小而美”“小而雅”的会馆演出节目,滋养着市民的精神世界,丰盈着观众们的精神生活。

坚守立场

擦亮“大戏看北京”新名片

东城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会馆有戏”不仅打通了会馆活化利用“最后一公里”链条,彰显会馆文化价值和产业价值,也是乘势而上打造“大戏看北京”文化名片服务百姓的应有之举。会馆演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让文化工作者深耕于东城五色土,一批批“接地气”“带露珠”“有温度”的优秀作品,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也为东城“戏剧之城”建设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成为“大戏看北京”的最新表达。同时,通过提供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艺术产品与服务,形成吸引市民打卡的文化新消费,带动街区业态转型升级。

创新实践

推出文化聚合新典范

文艺院团演出进会馆旧址,推动文艺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挖掘诠释文物历史文化内涵,全面加速“崇文争先”。东城区整合前门片区会馆文化资源,通过平台化运作引入更多团队、导入更多资源,不断赋予会馆旧址新的文化内涵。通过积极推动“会馆有戏”品牌建设,在颜料会馆、临汾会馆先行先试、先作先成,努力探索会馆旧址文物创新利用新模式。颜料会馆将在引入京演集团等国有院团优质演出内容开展常态化演出的基础上,围绕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联动周边街区打造驻场演出与多元文化IP。

据悉,东城区将联动更多会馆旧址、特色街巷,致力于打造会馆演艺生态圈。下一步,将有更多会馆空间,通过“一馆一策”做好统筹策划,分步实现演出等活化利用常态化。同时,将不断为会馆进行定向创作,注入形式更多元、制作更精良、互动体验更丰富、审美品位更高雅、文化意蕴更丰富的优质文化活动。

□本报记者 边磊/文 于佳/摄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