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征稿启事
责 任
文学的缺憾美
初心不改 红心向党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年11月2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学的缺憾美
——读《未竟的杰作:文学史上的60个遗憾》
 

1922年,一个装有海明威所有小说稿件的手提箱在巴黎被盗,箱子里除了海明威尚未完成的作品《尼克·亚当斯故事集》,还装有他早期的短篇小说手稿。这是一部令人心碎的文学史,在伯纳德·理查兹《未竟的杰作:文学史上的60个遗憾》整理的60个未竟杰作的遗憾中,除了海明威,还有莎士比亚、司汤达、巴尔扎克、狄更斯、卡夫卡、加缪、马克·吐温、马尔克斯等知名作家。

未竟杰作频现的原因千奇百怪。有的因为战争不得不中断创作;有的作家生命不息、创作不止,但因为个人突发疾病、生病去世;颇为离奇的当数创作过《浮士德博士的悲剧》等戏剧作品、与莎士比亚同年出生的克里斯托弗·马洛,他居然在酒吧的斗殴中意外身亡;有的因为题材敏感而无法继续写作,司汤达未能完成的《吕西安·娄万》(又名《红与白》)就属此类……

名气,有时也是横亘在作家面前的一座大山。伯纳德指出:“作家一旦成名于某部作品,接下来的创作就会变得很艰难,因为巨大的成功很难延续,读者要么会抱怨作家只会重复之前写过的东西,换汤不换药,而且质量还不如上一本;要么就认定该作家的灵感已经枯竭。”文学创作本身就是一项思想的极限挑战,再优秀的作家,都不可能做到作品水准始终如一并受读者持续追捧,尽管他们依旧活跃在文坛上。

也有一些未竟杰作权因作家本人深陷完美主义陷阱无法自拔的结果。以《变形记》闻名于世的卡夫卡,“不将作品修改到完全满意的程度,是绝不愿发表任何东西的,因此当死亡迫近的时候,他在给朋友马克斯·勃罗德的信里请求道:‘所有我留下的遗稿都要焚毁……一页都别剩下’”。无独有偶,曾创作了《洛丽塔》的俄裔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同样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他曾提出要求手稿必须被摧毁。去世前他一直在创作一部名为《劳拉的原型》的小说。多年后,卡夫卡的遗嘱及遭遇在另一个异性的身上重演。张爱玲曾对《小团圆》数度修改,仍觉不甚满意,原本遗嘱销毁这部作品的。因为未遵守张爱玲的遗嘱,力主出版此书的宋以朗,因此背上了卡夫卡“遗嘱执行人”勃罗德同样的道德枷锁。

随着未竟杰作的层出不穷,各种阴谋论会沉渣泛起至而发酵。海明威遗失作品一直是文学史上的一个谜,但隔三差五总有这样那样信誓旦旦的消息出笼。各类阴谋论形成的噪音让人无从分辨是一方面,更大的可能则是源自一些人借机炒作谋利,毕竟眼球经济并非今人所创,历史上不乏人深知其圭臬。

既然有未竟的杰作,自然会派生出续写的有趣话题。伯纳德对每部未竟作品的续写可能性从文学角度进行了分析。

在续写界,相对成功的有罗伯特·帕克来对雷蒙德·钱德勒《幕后通缉令》的续写。高颚对《红楼梦》的续写总体上还是得到了国人的认可。当然,更多续写是不成功的,甚至说是狗尾续貂亦不为过。想想也不难理解,没有两个人的思想、阅历和文学理念是重复的,灵感也没有类同性。一旦你认可前面的部分,后面部分的续写就很难超越,毕竟你潜意识中的前面部分一定比任何续写更精彩。还有,许多文章只是剧透了未竟杰作的故事架构,但由于缺乏当时的社会语境,以及对作者本身所处时代与角度的充分理解,灵感的不可复制性,意味着后来的续写很难回到作者当下。美国著名汉学家、萧红的跨国知音葛浩文曾续写了《马伯乐》,但平淡无奇。

不是所有的故事都有一个完美的结局。不完美本身就是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作为生活的艺术凝结,文学创作同样难逃不完美的窠臼。一言以蔽之,因未竟杰作留下的那些遗憾,本质上也是文学的缺憾美。

□陈斌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