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快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工会用好用足社会资源的一个经验
信息无障碍设施让特殊群体就医更方便
破解大货车“右转盲区” “人防”更要“技防”
医美乱象
“家属开放日” 值得借鉴和推广
“微心愿”礼包体现对环卫工人人文关爱
推动劳动公园建设 可更好弘扬“三种精神”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年10月2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破解大货车“右转盲区” “人防”更要“技防”

 

“在路上遇到大货车,离它远一点。”这条朴素的交通常识背后,是一起又一起惨痛的事故。记者调查发现,大货车在右转弯时尤其容易发生事故,甚至成为一些城市致人死亡最多的交通事故类型。大货车右转弯事故多发,与其视野盲区有很大关系。(10月26日《新华每日电讯》)

破解“右转盲区”,首先离不开“人防”,驾驶员需要提高防范意识,养成安全驾驶习惯。过去,大货车往往急于“多拉快跑”,在遇到交通路口上非机动车、行人混行在机动车道时,驾驶员需要观察的目标物较多,容易忽略盲区,将非机动车、行人剐蹭进去。为防范大货车右转事故,上海、深圳、济南等地纷纷推出“右转必停”,要求大型车辆驾驶人进入路口后先停稳、再瞭望,确保安全再起步。

其次更重要的是“技防”,采取一系列技术措施,帮助驾驶员消除盲区。一方面要完善道路交通安全设施,比如,在路口安装凸面镜,方便大货车驾驶员观察行人车辆;在路面铺装大货车盲区警示带,设置隔离墩,和非机动车、行人之间形成直接物理间隔,避免“吃人右转”。

另一方面要加快车辆技术升级。“右转盲区”的存在,客观而言属于大货车的设计缺陷。目前,一些车企已经推出了比较成熟的改进方案,包括在车辆后视镜等位置安装摄像头,在右侧车门上配备车门观察窗等等,可以通过声音或视觉信号提醒驾驶员,并实现声光报警。不过,技术升级意味着增加成本投入,现行国标尚未对此做出明确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车企改进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关部门应加快大货车国标的更新升级,让相关防护设施成为标配,提高驾驶大货车的安全系数,从源头消除危险的“右转盲区”。□张淳艺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