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快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兜牢底织密网,让灵活就业人员不再“裸奔”
儿童阅读,家长须把好“第一关”
网络招聘行业 亟需规范发展
强收押金
不能让APP广告 肆意侵扰用户
“三伏贴” 不是“万能贴”
让共享职工之家为更多的职工文化赋能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21年7月1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兜牢底织密网,让灵活就业人员不再“裸奔”

 

建立健全灵活就业人员权益保障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绝不是权宜之计,也非一朝一夕之事,事关长远、影响大局。需要党政部门、社会各方、用人单位携起手来,兜牢底,织密网,打好组合拳,补齐制度“短板”。

“我国灵活就业人员已达2亿多人。他们之中大量是农民工,有的一个人打几份工,十分辛苦。”李克强总理在7月7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说,“要放开灵活就业人员在就业地参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的户籍限制,让他们‘心中有底’,相信未来基本生活能够得到保障。”(7月9日 中国政府网)

灵活就业打开了一扇很大的门,这种就业方式在解决劳动者生计、便捷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有效缓解了城镇就业的压力,成为吸纳就业的蓄水池。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发布的《中国灵活用工发展报告(2021)》蓝皮书显示,2020年企业采用灵活用工比例达到55.68%,比上一年增加11个百分点。

然而,灵活就业在给经济发展注入活力的同时,其从业人员劳动权益的保护却明显滞后。与传统就业相比,灵活就业呈现出用工灵活化、内容多样化、方式弹性化、工作安排去组织化等非典型劳动关系特征。这使得灵活就业无论是法律规制、政府监管上,还是行业标准、用工规范上都存在不少空白,很多灵活就业人员游离于社会保障体系之外。最典型的就是一些平台企业,刻意规避劳动法律,采取转包、众包、中介制、派遣等方式,避免与劳动者直接建立劳动关系。一旦发生意外伤害,平台企业便会以是“劳务关系”为由,撇清应当承担的责任。这使得相当一部分灵活就业人员,在维护自身劳动权益时处于“裸奔”状态。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放眼“十四五”,经济加快转型升级乃大势所趋,劳动力向城市集聚的态势还将持续——灵活就业的“蓄水池”会越来越大,此类从业人员会越来越多。如何为灵活就业者织就“保障网”,提升灵活就业的质量,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道全新课题。令人欣慰的是,今年以来,相关利好消息接连不断:5月1日正式实施的《广东省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办法》,全面取消了灵活就业人员户籍参保门槛。5月14日,交通运输部、中央网信办等单位,联合约谈滴滴、货拉拉等10家交通运输平台企业,要求这些企业主动降低抽成比例,保障驾驶员劳动报酬。7月7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研究确定了5项保障措施:适应新就业形态,推动建立多种形式、有利于保障劳动者权益的劳动关系;企业应当按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不得制定损害劳动者安全健康的考核指标;以出行、外卖、即时配送等行业为重点,开展灵活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建立适合新就业形态的职业技能培训模式,符合条件的按规定给予补贴;放开灵活就业人员在就业地参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的户籍限制。这一系列保障灵活就业人员权益的务实之举,体现了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责任担当和为民情怀。

建立健全灵活就业人员权益保障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绝不是权宜之计,也非一朝一夕之事,事关长远、影响大局。需要党政部门、社会各方、用人单位携起手来,兜牢底,织密网,打好组合拳,补齐制度“短板”,完善保障体系,加大监管力度,强化行业自律,推动企业履行主体责任,为灵活就业人员解除“保障之忧”,让灵活就业人员不再“裸奔”。

□何应洋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