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只活了57岁,但却深刻地感受到了新旧社会的不同。他虽然只是一名普通的党员,但却在日常生活中体现了价值,在危难时刻彰显了力量。父亲没什么文化,但却是我心中的老师,我身边的榜样。
父亲叫王贵存,1929年出生在延庆县康庄乡太平庄村。3岁那年,他的父亲就去世了。为了生存下去,母亲带着他改嫁。过了几年,他的继父和母亲又生了三个孩子,一家六口住在不足10平方米的土坯房里,勉强度日。父亲16岁那年,他的继父和母亲相继去世,那时他最小的弟弟才6岁。也就是从那年起,他不得不扛起了整个家庭的重担,既当爹又当娘。
1948年,父亲在地里干农活时,被国民党抓了壮丁。由于惦记家里的三个弟弟,更不满国民党军阀式的统治,父亲找机会逃跑了。几年的内战,父亲看透了国民党统治的黑暗,做梦都想有一个新社会。东躲西藏过了一年多,终于等到了北京解放。新中国成立后,父亲弟兄四人分到两间东配房和15亩地,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家。
日子安顿下来后,父亲报名参了军。旧社会没钱读书,在部队终于有了学习文化的机会,对此,他格外珍惜。在站岗时,他把同音字提前写在手背上增加记忆。站流动岗时,他就边走路边写字。一次下雪,换岗的人惊奇地发现地上有不规则的“汪、王、往、望”几个大字,此事一时在连队里广为流传。经过一年多的学习,他成了连里的学习标兵,学习也成为了他一辈子认准的事。在我的记忆里,父亲十分重视孩子们的学习,常说,“只要你们肯学,哪怕卖房卖地也供你们上学。有了文化,才能为国家多做贡献。”在他的鼓励和支持下,我和妹妹都考上了大学,总算没辜负爸爸的一片心意。
1951年的一天,父亲在晚上站岗值班时,突遇洪水,为了不让国家财产受损失,他冒着生命危险带头搬运武器弹药,因此受到部队表彰,荣立“舍身抢救国家财产”三等功。经过个人的努力和组织的培养,在部队,父亲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每当提起入党宣誓的情景,他都显得那么认真。他说,是党给他分了房子和地,使他有了一个新家,他要永远跟着党。作为一名党员,就是要在危难时刻冲出来。
在父亲看来,别人的事就是自己的事。他常说:“再大的困难,帮忙的人多了,也能克服。都是穷人,互相帮一下,困难就渡过去了。当年从国民党军队跑出来,要不是邻村韩大妈冒着危险把我藏在柴禾垛里,我可能早就没命了。咱要感恩,要回报社会。”
上世纪80年代初,农村资源还很匮乏,吃的用的都少,有些物品只有城里才能勉强买到。有一年冬天,街坊李大爷病了,和父亲磨叨想吃西瓜。如果是现在不是什么难事,可在那时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父亲趁着倒休,转了大半个北京城才在东单菜市场买到。李大爷吃到西瓜时,还以为是在做梦。那时村里穷,人们买不起黄胶鞋。父亲就去城里的信托门市部买旧的轮胎鞋底拿回家。街坊邻居这个选一副,那个捡一双,解决了乡亲们的做鞋问题,以至好长一段时间,村里人都叫他“鞋底大哥”。
1986年10月,我大学毕业了,准备给退休在家的父亲买电视,让他好好享福。可还没等我发第一个月的工资,父亲的脑血栓犯了,没来得及送医院人就不行了。一年后我买了电视机,可父亲再也看不上了。
父亲一生没有惊人的事迹,但我依然认为父亲是我人生的老师,身边的榜样。2006年,我也像父亲一样加入了党组织,在平凡岗位上发挥着一名共产党员的作用。
岁月流逝,弹指算来,我已工作了35年。我很欣慰,这些年来,我没有愧对父亲的教诲。
□王艳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