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父亲,有时是粗犷、坚毅的;有时是责任、支撑、保护和关怀的;有时是慈爱、细腻、深沉的……可以说,父亲身上,有我们读不完、品味不尽的魅力、内涵和性格。父亲节之际,让我们走进书的世界、走进父亲的世界,一起阅读我们的父亲!
《人生海海》:书写完美父亲形象
著名作家麦家的父亲是一位普通农民,家里成分不好,还要养活一家老小,脾气也格外暴躁。而年少的麦家非常叛逆,经常跟别人打架,为此没少挨父亲的打。因为父亲的毒打,父子之间产生隔阂。麦家发誓不再喊他爹,连续17年不跟他说话……
2008年,麦家的父亲81岁了。当初那个精壮的汉子已经变成了一个风烛残年的小老头。他再也没有力气打儿子,最大的心愿只是希望孩子常回家看看。麦家这才意识到自己对父亲的陪伴太少,赶紧把工作调回了杭州。只是当他回到家时,父亲已经得了老年痴呆症,完全认不出儿子了。这也成了麦家永远的遗憾。
几年后父亲去世,麦家在《致父信》里这样写道:“我还从没有在您悲伤的时候安慰过您,没有在您卧床不起时像您曾经抱过我一样抱过您,没有为您洗过一次脚,没有为您剪过一回指甲……”
对父亲的愧疚,对故乡的怀念,让麦家花了整整5年的心血,写成了这部长篇小说《人生海海》。在《人生海海》中,麦家写出了他最渴望的父亲形象,“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伟岸的人,苦难的浪头拍来的时候,他也是轻轻一笑而已。只有面对最严肃的问题,他才会失控。这是我心目当中完美的父亲,可是我没遇到。正因为我没遇到,哪怕到了我笔下,他最后也是不完美的。”
充满平民气息的《父亲》
从新闻中看到过梁晓声谈起自己的父亲,也曾看过梁晓声的文集《父亲》一书。翻阅《父亲》,我们看到梁晓声是怎样描写他的父亲的。梁晓声说,关于父亲,写下这篇忠实的文字,是为一个由农民成为工人阶级者“树碑立传”,由此,他的父亲寻常的人生经历,构成了让梁晓声时常“想想父亲”的情感财富。
在书中梁晓声回忆,一次吃饭的时候,少年的梁晓声喝光了一碗苞谷面粥,端着碗又要去盛,瞥见父亲在看他,便胆怯了,犹犹豫豫不敢再盛,父亲却鼓励他“盛呀!再吃一碗!”接着,用筷子指着梁晓声的哥哥和两个弟弟,异常严肃地说:“你们都要能吃,能吃,才长力气!你们眼下靠我的力气吃饭,将来,你们都是要靠自己的力气吃饭的!”梁晓声说,这是他第一次发现,他的父亲脸上呈现出一种真实的慈祥、一种由衷的喜悦、一种殷切的期望、一种欣慰、一种光彩、一种爱……
这种父亲在生活中教育子女的生活细节,我们都非常熟悉,似乎想起了我们自己的父亲。也正是由此,我们明白了梁晓声的文字中,为什么总是充满那种感念苍生的平民情怀。
让儿女们难忘的《父爱如山》
由陈红晓编写的《父爱如山》,编选了中外文学史上抒写父爱的诸多名篇佳作,并根据父爱的特点分为四篇,即《亲情篇》《深沉篇》《教诲篇》《伟大篇》,让我们读者感念父爱如山,感知父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
这本选集中,有中国作家朱自清的《儿女》《背影》,许地山的《落花生》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外国作家有多篇,像日本大江健三郎的《父与子》、土耳其奥尔罕·帕慕克的《父亲的手提箱》、瑞典塞尔玛·拉格洛芙的《我的一生亏欠》等。
读朱自清的名篇《背影》,会唤起我们记忆深处的父亲的背影,它让我们多少读者泪流满面。而凡读过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罕·帕慕克的《父亲的手提箱》,也会从他的文字里感受到表达出的那种最真实质朴的父子之情:父亲的一生给了帕慕克很大的影响,帕慕克认为正是父亲给了他最大的自由,让他来追求文学,从而为父亲的感召、梦想、执著所打动……
什么是父爱?《父爱如山》告诉我们:父爱就是一种尊严;父爱就是父亲留给我们的一个“背影”;父爱就是“父亲的言传身教”;父爱就是“给子女的一生的忠告”;父爱就是父亲给予“我们最大的快乐”;父爱就是一种无言的关怀、关切;父爱就是使我们能够“学会飞翔”;父爱就是在我们困难时给予的勇气、信心和力量……
□许民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