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早上从凌晨开始
坚毅的奶奶
走进与走出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2021年3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走进与走出
——读《汪曾祺的写作课》
 

近年来汪曾祺的作品受到了读者的追捧,有人评价出现这一热度是因为,汪曾祺的作品打通了古今、中外、南北、雅俗、现当代五个层面的隔阂。他是如何做到的呢?我们也许可以从《汪曾祺的写作课》一书中一窥端倪。 

《汪曾祺的写作课》这本书并不是汪曾祺专门写的培训教程,而是汪先生在不同的时期和场合下发言、讲座等的综合整理,虽然系统性不是太强,各篇之间也有一定的重复,但是我们还是从中领悟到写作的真谛,那就是“走进与走出”。

走进读者。“作家的责任是给读者以喜悦,让读者感觉到活着是美的,有诗意的,生活是可欣赏的。”也就是写作者要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责任,歌颂真善美,唤起大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只有这种积极向上的,充满阳光与温情的作品才能受到读者的青睐。如果忽略了读者的感受,那么写出来的将是文字垃圾。

走进生活。反映真实的社会生活是写作的第一要素,所以必须要了解生活,体味生活。当然在写作中,并不能一味地照搬生活,必须要有合理的想象和虚构,“想象和虚构的来源,还是生活。一是生活的积累,二是长时期的对生活的思考。”没有了生活,所谓的想象与虚构就成为了无源之水,天方夜谭,作品就不能给读者体验的感受,更不会产生共情。

走进作品。“要贴到人物来写”,是汪曾祺先生从其师沈从文处学来的金玉良言,也是他多年写作中一直恪守的一项原则。这句话是对于小说而言的,推广开来,也就是说作者要把自己融入到作品中,要随着作品情节的起伏一起律动,这样写出的作品才能贴切,才不会有无病呻吟、隔靴挠痒之感。

走进传统。在谈到语言时,汪曾祺认为要想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就必须要了解中国文字的特色、研究传统文学的精髓,充分地利用中国音调、对仗等格律形成的美感。这样才能拥有驾驭语言的能力,最终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

当然还要走进民间汲取民俗的营养,走进其他作家,找到自己的不足,学到新的写作手法等等。在走进去之外,还要注意走出。

走出定式。比如成语,我们大多认为它们言简意丰,使用它们可以节省笔墨,让读者可以有一个比较形象的认识,但是汪先生认为,“凡属描写,无论写景写人,都不宜用成语。”因为这些定式的东西,易形成僵化、呆板的语境,不能真切地反映出大千世界的千姿百态,“必然是似是而非,模模糊糊,因而也就是可有可无。”合理运用是可以的,但绝不可形成依赖,“满篇都是成语,容易有市井气,有伤文体的庄重。”因而必须要摆脱定式,避免形成千景一色、千人一面、千事一理的大众文。

走出约束。汪曾祺说到结构时,提出“结构的精义是:随便。”也就是有多少文章就应该有多少种结构,即所谓的文无定法。当然,语言也是一样的,没有一种语言格式是通用的,农民有农民的语气,工人有工人的话风。南方人有南方人的语感,北方人有北方人的腔调等等,也是要根据文章的要求进行运用的。只有依照具体作品的具体要求,随时变换自己的表现形式,才能使文章有独特的魅力。

走出单一。要想写出好的作品,多读书是不二法门,关于读书汪曾祺认为,不要只读一种书,不要只读文学书,而要放开眼界,多读杂书,读杂书“可以增长知识,认识世界;可以学习语言;可以悟出一些写作道理。”

汪曾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在小说、散文、戏剧等领域都有突出的成就,这本《汪曾祺的写作课》虽不能囊括其写作技能,但其中的写作观念、技法、经验绝对是难得的瑰宝。

□何争鸣

 
3上一篇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