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吾家有女 “贾小玲”
有一种历史的面孔刻满执着
牛年话“牛”
■征稿启事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年3月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牛年话“牛”

 

辛丑年伊始,“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这“三牛”精神,成了很多人砥砺前行的“精神指引”。牛年话“牛”,老牛身上那股子韧劲儿、默默奉献又踏实肯干的稳健,恰似我的家风传承。

我大姐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这是最能吃苦耐劳的一代。早年家中兄弟姐妹多,父亲又常年在外地工作,只有逢年过节才能与家人团聚。“长姐为母”,从小就善良顾家的大姐,正如鲁迅先生诗中的那句“俯首甘为孺子牛”,她高中毕业,就匆匆去了大坝修水利,一个妙龄女子,却干着壮年汉子肩挑背扛的苦力活儿,只为多挣工分减轻母亲养育一大家人的艰辛。

每次工地上发大馒头,她舍不得吃,就悄悄用手帕裹起来,带回家给爷爷和我们弟妹吃,她就像我们家的“孺子牛”。大姐后来幸运地做了人民教师,她视学生如子,曾听外甥女多次提起,大姐对于那些家中极度贫困的学生,总是用自己微薄的收入,给学生买书本文具,她曾多次被评为“模范教师”,也一直用行动与爱心,默默地俯首奉献,甘愿做学生的“孺子牛”。

若提到开拓进取,敢为人先的“拓荒牛”品质,首当其冲让我想到的,就是我做警察的父亲。

父亲从公安干校毕业后,被分配到人迹罕至的子午岭大山深处,那里地处秦直古道,群山环绕僻静荒蛮。当年,父亲随一批批司法监狱系统的警察奔赴陕北,那时血气方刚的他们,以一种“不日新者必日退”的劲头,真可谓立下“愚公移山志”,用父亲常说的话就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因地制宜而又借力使力,硬是把那片荒置了千年的土地,开垦成良田千顷,场部、监狱、医院、子弟学校、各个站点齐备的“陕北小江南”。

在我们这个大家庭里,父亲常年在外工作,母亲则像一头默默耕种的老黄牛,除了春耕秋收,为我们做一日三餐,还得织布纺线,裁剪缝制一家人的衣服鞋袜。

儿时,常常是一夜睡醒,睁开眼还看到母亲在煤油灯下为我们缝补衣服或纳鞋底。我也传承了母亲的这种“老黄牛精神”,高位截瘫虽将我困囿于轮椅,可我用灵活的双手洗衣做饭,在儿子幼小之时,还为他缝制棉衣。  这些年来,我一边辅导他的功课,内心也随他共同成长。我还把心语倾诉笔端,当我的文字在全国各地的杂志和报纸像鲜花般不断绽放,我也幸运地加入作家协会,还被文友戏称为“女版史铁生”。

儿子的作文中写道,“篮球明星诺维斯基就是我人生的‘图腾’,失败多少次都不轻言放弃,而妈妈身上也具备这种特质,其实就是一种脚踏实地、锐意进取、积极肯干的‘老牛精神’。妈妈的这种精神一次次带给我力量与勇气,而具备了这种精神,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人生都会迎来柳暗花明。”

□李仙云 文/图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