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气洋洋的牛年春节,不知不觉悄然走过,此刻,用心去捧读历代文人雅士纸上的春节,于绚丽多姿的诗文中,回想那淡远的年味儿。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千百年来,在众多记载和描述过年传统民俗活动的诗文中,宋代王安石的《元日》可谓是脍炙人口,作者用敏锐的视角,摄取当时百姓过春节时的生动画面与细节,描写了家家户户在爆竹声中欢度佳节,人们在和煦的春风里醉饮屠苏酒,节日充满了欢乐温馨的喜庆气氛。阳光照进千家万户,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开始了新的一年。诗人给我们展现了旧时民间过春节的习俗,浓郁的生活气息跃然纸上。
春节习俗中还有一个“守岁”,就是除夕晚上人们通宵不眠、开怀畅饮、团圆取乐、共祝新年。“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唐代李世民的《守岁》诗,描写了宫廷中在除夕夜宴饮赋诗、守岁迎新的欢乐奢华盛况。而宋代朱淑真的《除夜》:“穷冬欲去尚徘徊,独坐频斟守岁杯。一夜腊寒随漏尽,十分春色破朝来。” 描绘了普通百姓在除夕夜,既与旧岁依依惜别,又满怀欣喜地迎接新年到来的激动心情。
爆竹也放了,美酒也喝了,岁也守了,得去田野里走走看看,和春天来个约会。“律转鸿钧佳气同,肩摩毂击乐融融。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清代叶燮的这首《迎春》诗,让我们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那无限的盎然春意,氤氲在旷野,荡漾在人们心头,着实令人心旷神怡、思绪翩翩。
如果说古代文人笔下的春节,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民族文化盛宴的心灵体验,那么在现代文人的笔墨里则显得更加摇曳生姿、回味无穷。
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过年喜欢热闹,每到春节,他家的小院里都会举办猜灯谜活动,猜中的人可以得到一份小礼品。老舍在《北京的春节》一文中,用优美的笔调,描绘了老北京春节前后的日程、活动、吃食、礼仪、景观。以至于有人读后惊呼,这哪里是篇散文,分明是一幅活脱脱的老北京民俗风情画卷。其实老舍的名字也和春节有关,老舍出生于腊月二十三,第二天便是立春,父母为他取名舒庆春,就有庆贺春天到来的含义。
一直以冷峻示人的鲁迅,也曾写过一篇《过年》,对人们过旧历年表现出的“格外的庆贺”“比新历年还起劲”给予了赞赏。他自己则是:“我不过旧历年已经二十三年了,这回却连放了三夜的花爆,使隔壁的外国人也‘嘘’了起来:这却和花爆都成了我一年中仅有的高兴。”第二年除夕之夜,鲁迅写信对友人说:“十多年前,我看见人家过旧历年,是反对的,现在却心平气和,觉得倒还热闹,还买了一批花炮,明夜要放了。”
“财神到,财神到,过新年,放鞭炮。快答复,快答复,你家年年盖瓦屋。快点拿,快点拿,金子银子往家爬……”这是莫言在《过去的年》所写。琅琅上口的歌谣,无不洋溢着喜庆的年味气息,韵律里充满着烂漫的童真童趣,仿佛把我们带回到那个无忧无虑的童年。
历代文人笔下的春节,字里行间弥漫着浓浓的年味,值得我们细细赏读,慢慢品味。
□马晓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