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控疫情,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并肩作战。广大群众个人为国家算“大账”,留在原地过年,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在捍卫人们健康的同时,也要顾念人们的正常情绪,用实实在在的温暖关爱让“留京过年”的人们“年味”不打折。
距离春节还有一周多点的时间,年味渐浓。今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严峻复杂的形势,各地纷纷倡导“就地过年”,北京也向广大市民群众发出了“留京过年”倡议,这也成了近期公众讨论的热点。从理智上看,每年的春运对于整个国家都是一场“人口迁徙”,聚集多、流动大,在疫情复杂多变的情形下风险极大,倡导“就地过年”对于减少病毒传播风险具有可行性。
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视的节日,回家过年是每个中国人心中抹不去的情结。“留京过年”的倡议,对于广大群众个人而言,个中取舍、辗转权衡,无疑是艰难的。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一种付出——我们曾为国家的疫情防控尽己所能。而从实际来看,“就地过年”虽然只是倡议,并不具法规强制性,但广大市民群众多数都给予了理解和支持。1月27日,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发布群众“留京过年”调研报告,在1858份有效问卷中,77.0%的受访者对“留京过年”表示支持。有人在采访中说,“在国家有倡议、防控有需要、生活有保障的情况下,选择就地过年是对疫情防控最大的支持”。
人是留住了,但是怎么留住“心”呢?如何让“留京过年”的群众过一个“不打折扣”的年?引导群众“留京过年”、让广大市民群众配合的前提是换位思考,要尽力站在“留京过年”群众角度前瞻性地想他们可能遇到的难处和心结,这是在倡导就地过年上应有的温暖视角。要用服务“留”人,用服务解后顾之忧,想“留京过年”群众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问题解决了,麻烦消除了,自然都愿意留下来过年。从国家层面到地方政府,对此不可谓不重视。在此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人民群众就地过年服务保障工作的通知》的前提下,1月2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再次强调:相关各方要做好广大群众就地过年的服务保障。同日下午召开的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北京保障市民群众在京过年的举措。
各方报道显示,对于首都北京而言,舍得投入资源做“加法”以服务好“留京过年”群众,这种思路,让“留京过年”有了“最优解”,也成为凝聚民意的“最大公约数”。各级政府部门在送温暖留心、强政策留岗、稳生产留工、优服务留人上出台了系列“组合拳”措施,对于群众“留京过年”涉及到的市场供应、公共交通、商业、物流等方面的保障,以及农民工、大学生、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特殊群体,都在逐级建立完善相关配套保障措施,尽最大可能确保“留京过年”的群众安心、舒心、开心。政府在留人,作为用人的主体,企业也在纷纷行动,很多企业都给出了留岗“大礼包”,推出以岗留人、以薪留人,“过年礼包”等举措。
作为职工的“娘家”,为了服务好“留京过年”职工,全市各级工会也花了不少心思。如,北京市总工会依托12351职工服务网、12351APP,开展优惠购物、家政服务、运动健康等职工喜闻乐见的服务,联合北京银行向“留京过年”工会会员发放10万份爱奇艺影视会员卡,丰富“留京过年”职工节日生活;朝阳区总工会下拨外地务工“留京过年”人员专项经费;丰台区重点点位的“职工之家”“暖心驿站”春节“不打烊”……这些举措都实实在在,满含诚意,能够站在“留京过年”群众的角度想就地过年可能遇到的问题。
盘点下来,就会看到北京方方面面都在用满满诚意推动“留京过年”从简单的倡议具体化为充满温度、可操作性强的“过节指南”。“留京过年”的安排,说到底是一种公共服务。节日已近,对于“留京过年”的人们,各方面的服务不妨可以“向前一步”。比如,政府部门要结合实际情况,根据实施情况及时调整有关政策, 以更好的服务来降低群众“过年留返受限”带来的不适感。用人单位距离职工最近,是推进“留京过年”的关键环节,在谨防“留京过年”变为“留岗加班”前提下,可以与一些商家饭店洽谈合作,为“留京过年”的外地职工安排好大年三十晚上的年夜饭,让留守当地的员工感受到企业最实际的照顾,而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其实也是从你对他关键时刻背后所提供的支持开始。对于各级工会组织,此时正是应当发挥职工“娘家”作用的时候,要积极行动起来,配合做好“就地过节”保障工作,多一些暖心关怀、务实举措,急“留京过年”职工之所急,想“留京职工”之所想,要适度采取“线下+线上”的方式,丰富“留京过年”职工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总而言之,疫情防控的决心自然要“硬”,但实施手段需要尽量地“暖”。 防控疫情,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并肩作战。广大群众个人为国家算“大账”,留在原地过年,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在捍卫人们健康的同时,也要顾念人们的正常情绪,用实实在在的温暖关爱让“留京过年”的人们“年味”不打折。当华灯初上、年味浓浓,能让在京奋斗的人们感受到暖意,在心里激荡起幸福的味道,是这座城市给他们最美好的祝福。
□郭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