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一直强调“戴好口罩,保持1米的社交距离!”但你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吗?口罩的正确佩戴方式关系着每个人的健康,有的人为了更安全的隔离病毒会选择佩戴两层口罩,这样做对吗?您所关心的防疫问题,市疾控中心为您解答。
为什么防疫措施强调“社交距离”?
大家都知道,在疫情防控中,我们始终强调要保持社交距离。
首先,新冠、流感等病毒均可通过近距离飞沫传播,当人说话、咳嗽或者打喷嚏时,病毒会随飞沫排出到空气中,研究表明,在重力的作用下飞沫从人体口鼻排出到落地的水平距离一般在1米以内。近距离接触的人,如果吸入含有病毒的飞沫,则有导致感染的风险,所以建议在公共场合,人与人之间至少要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
其次,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疾控中心等权威公共卫生机构均将保持社交距离作为公众防控新冠肺炎的重要公共卫生举措。当然,1米并不是一个绝对的数字,研究已证明,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这种含有病毒的小颗粒可以在室内环境扩散到更远的距离。
因此,在有足够空间的情况下,人与人之间保持的距离越远,风险就越低。发表在医学杂志《柳叶刀》的研究文章显示,当保持1米以上距离时,传播风险降低82%。
在室内、电梯、公共交通工具等相对密闭的空间,应保持更远的社交距离,与此同时还应采取戴口罩、勤洗手、少聚集等措施,从而最大程度减少感染风险。目前新冠疫苗已开始接种,但任何疫苗的保护效果都不可能达到100%,因此,接种新冠疫苗后也仍应继续做好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等防护措施。
关于口罩 避免这些误区
预防新冠病毒,戴两层口罩更安全?
戴两层口罩有时效果适得其反。口罩的设计就是保证了戴一层的时候就能有效的防护,戴两层口罩,口罩之间摩擦移位,反而会影响口罩的气密性。此外,我们从正面呼吸,无论是加两层口罩,还是加一层衣领遮挡,都使空气交换的面积减少了,从而引起缺氧,产生一些副作用。
因此,只要挑选适合自己脸型大小的口罩,保证口罩质量合规,正确地佩戴好一层口罩,就能起到很好的防护效果。
预防新冠病毒,戴好口罩就可以了?
除了正确佩戴好口罩外,还需要勤洗手。比如接触了可能被污染的冷链食品的外包装后,没有及时洗手,然后又摸了自己的口鼻,是有感染风险的。
戴口罩、勤洗手、通风换气、一米线,是综合的防疫措施。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周遭环境有风险的时候,一定要采取综合措施来降低自身感染的风险。
戴过的一次性口罩,用酒精喷一喷,还能再戴吗?
不建议!
第一,既然是一次性口罩,就表示是一次性使用的。
第二,口罩的熔喷层在酒精的作用下容易被破坏,防护的能力就会下降。
第三,口罩的外层是防水层,里面可以吸收水汽,如果长时间佩戴,比如4个小时、8个小时,呼出的气体中的水分就容易把口罩充分浸湿,这时就应该更换和丢弃。
另外,洗口罩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
戴过的口罩可以放口袋里、包里,下次接着用吗?
如果口罩只是短暂地戴了半个小时、一个小时,没有明显的污渍,口罩的完整性、气密性都没问题,可以将口罩放在干净的纸巾上,用纸巾包裹口罩外侧向里折叠一下,再放入口袋里或者包里,下次接着用。
如果是在家里,可以找一个通风的地方将口罩挂起来。
但如果口罩有明显的污渍,戴的时间较长、被水汽浸湿了等情况,建议丢弃并更换一个新的。
回家后是先洗手还是先摘口罩?
先洗手,再摘口罩、脱衣服,然后再洗一下手,就能保证安全。注意一下原则:手不干净的时候,尽量不要接触口鼻。
天气寒冷也要坚持开窗通风
冬季天气寒冷,人们在密闭场所活动时间增多,呼吸道传染病发生风险加大,要避免去人多拥挤的场所,养成随身携带口罩的好习惯。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电梯、去医院就诊等人多且相对密闭场所一定要戴好口罩,注意与他人保持1米以上安全社交距离。
开窗通风可以引入室外新鲜空气,稀释室内空气,有效减少空气中病原微生物数量,是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即使天气寒冷也要坚持开窗通风,每天2-3次,每次10-20分钟,使室内空气流动,可以同时打开门窗或多扇窗户形成对流,也可以使所有房间逐一通风;家中有居家隔离人员时,其所在房间应关闭房门,单独开窗通风;开窗通风时要注意防寒保暖,尤其是家中有老人、孩子等抵抗力较弱人群更应做好保暖防护,以免着凉。
□本报记者 盛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