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11月29日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总工会获悉,目前经开区区级职工创新工作室达到80个,其中,26家被评选为市级职工创新工作室,累计培育5000多名科技创新人才,为辖区创新驱动发展插上强劲“羽翼”。(11月30日 《劳动午报》)
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加剧,创新已成为企业发展的源动力,而广大员工则是企业创新的主力军。北京经开区合理、高效地推进职工创新工作室建设,有效激发员工的创新热情。据报道,近7年来,该区获得153项职工发明专利,17个职工创新项目获得市级资金助推,14项职工创新获得首都职工自主创新成果奖。
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之多的职工创新成果,这与工会组织的大力支持有关。比如,京仪自动化装备公司何茂栋创新工作室负责人何茂栋说,“我们不仅得到了区总工会的资金支持,还得到了工会邀请的相关领域专家的帮助。我们创新工作室成员在企业内推广普及先进的创新理念,组织开展职工技术攻关,打破了国外厂家的技术垄断,促进了本企业科技进步。”
创新工作室是劳模、标兵、先进工作者学习、交流的重要场所,也是引领广大职工技术攻关、技改创新的重要平台和主阵地,是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孵化器”,也是培养职业技能人才的“练兵场”。工会组织可以在支持创新工作室的建设,营造培养和造就更多高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中,大有可为,发挥更大作用。
笔者以为,要更好发挥创新工作室的“孵化器”作用,就要充分利用创新工作室的平台优势,着力孵化创新理念和先进技术,并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周家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