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从11月1日就开始“双十一”网购节,让不少消费者准备清空购物车,买个痛快。但是买买买的同时,还要警惕一件事,那就是大数据“杀熟”。10月16日,北京的韩女士使用手机在某电商平台购物时,中途错用了另一部手机结账,却意外发现,同一商家的同样一件商品,注册至今12年、经常使用、总计消费近26万元的高级会员账号,反而比注册至今5年多、很少使用、总计消费2400多元的普通账号,价格贵了25块钱。(11月4日 央视网)
大数据“杀熟”早已成了不少商家惯用的手段,在“双十一”期间,这些商家为了自身利益,更是不会放弃使用这一“牟利工具”。消费者对此就要加强警惕与防范。大数据“杀熟”是商家对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应用,而现行法律法规欠缺对于这些运用新兴技术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的惩治措施,导致大数据“杀熟”不仅难以得到遏制,反倒成了各类网络平台的潜规则,让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深受其害。
对此,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将大数据“杀熟”纳入处罚范围,还需要监管部门加强对电商平台的监管力度。只有对大数据“杀熟”此类价格欺诈行为进行必要惩治,才能让大数据“杀熟”不再成为电商平台侵犯消费者权益的惯用伎俩,从而才能有利于保护消费者权益。
□戴先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