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有我在 你放心
尘封62年的记忆
关注“病人的故事”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年10月1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尘封62年的记忆

 

小时候就听老人说过,村里有个参加抗美援朝的英雄。他不善言谈,为人低调,从不向人提起自认为平凡的往事。因此,村里人对他参加抗美援朝的事迹鲜为人知。就这样,他一直在村里平凡地生活,最后融入焦庄村这一方热土,成为村里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普通农民……

2020年深秋的一个周末,我驾车回到老家。当我驾车驶近家门时,远远地看到一位年迈佝偻的老人,我定睛一看,面前这位日渐老去的乡亲,就是一直装在我的心中、形象无比高大的抗美援朝老战士赵增林。

扶着他走进我的家门,在沙发上坐下,喝着一杯浓茶,我们祖孙二人打开了话匣。

那是1957年的3月,赵增林爷爷随着全县二三百名青年战士,从县城集合,乘坐汽车到达禹城准备奔赴朝鲜战场,在禹城等了两天后,乘坐两天两夜的闷罐火车,经过沈阳到达安东(现丹东),火车一路呼啸着越过鸭绿江,直达朝鲜的湖西,然后换乘汽车直入驻守在山区的军营驻地。

时值今日,纵然经过62载的洗礼,他依然清楚地记得,排长、班长、副班长都是四川人,虽然刚开始说话听不太懂,但班长、副班长对战士们都非常友爱。

岁月悠悠,往事依稀。刚到朝鲜时,战争已经基本结束,他们这一批战士,作为炮兵后备部队,每天都是紧张的学习和炮手操练,练好制敌本领,随时准备补充前线。

每天,“艰苦比长征,干劲赛武松,提起上甘岭,累死不吭声”的口号在志愿军营地上空飘荡,也成为每一名志愿军战士的自觉行动。当时,作为炮手的赵增林爷爷,每次训练都全身心投入,决心练好本领,决不让价值120元“巨款”的炮弹虚放一发。

在朝鲜人民的眼里,志愿军是可以信赖的亲人。“军营距离朝鲜老百姓的家园近在咫尺,最近处仅有一河之隔,志愿军战士与老百姓常常隔河取水,友好地交流,我们教给他们中国话,他们带我们学习朝鲜语。经过几个月的融合,都能进行简单的语言交流了。”

站在军营帐篷,远远地就能看到朝鲜人民低矮狭小的茅草房。平时看到取水的、洗菜的、劳动的,绝大部分都是妇女,很少见到男人的身影。后来听说,因为战争的缘故,男人们都去上战场打仗了,牺牲的军人无可统计,留在家中的大多都是妇人和孩子。可以想象,当时朝鲜战区老百姓的生活是如何的艰难。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上甘岭战斗英雄杨金才的事迹,深深地感动着赵增林爷爷和他的战友们。他们把杨金才当作心中的英雄和榜样,处处学着杨金才的样子去训练、去做人、去奋斗,勇往直前不退缩,决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国增辉。

在后来的日子里,赵增林爷爷一腔热血洒异乡,满胸热情写忠诚。晚上站岗时,有的战友身体不舒服,他主动替班站岗;有的战友训练受伤时,他热心背负疗伤;有百姓取水崴脚时,他主动帮助取水送回。军营驻地地处高寒山区,环境无比恶劣。由于自己身体瘦弱,训练强度大,经常付出多于其他战士的体力劳动,抵抗力终于不支,于1958年秋患上了风湿炎、肺结核等疾病,被组织送到卫生营住院治疗。在卫生营,赵增林爷爷一心想着早日治好疾病,回到战位。

在朝鲜志愿军军营的日子里,赵增林爷爷以纪律严明、团结友爱在战友们中间著称。每次上级评选先进、立功受奖,他都毫不犹豫地将机会留给身边的战友们。同去的战友们,一个个成了模范、戴上了大红花,而他却心平如镜,总是默默地守护着自己的战位。

1958年冬,根据组织的安排,赵增林爷爷与一些身体出现病患的战友被送回国家治疗安置。有的被组织上安排到政府部门任职,有的被安排在机关单位工作,赵增林爷爷怕给国家增加负担,主动要求回到故乡村里,继续做一名自力更生的本分村民。

后来,在赵增林爷爷的影响下,弟弟参军入伍,他又将自己的侄子送进军营,成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曾经在部队多次立功受奖。

现年已经83岁的赵增林爷爷,至今仍心有无限感慨。当时国内及朝鲜经济十分困难,百姓食不果腹,但国家为了正义之战,为了解除前线志愿军战士的后顾之忧,战士们每人每月领取着6元钱的津贴,还享受外加70%粗粮+30%细粮的额外照顾。每当想到老百姓当时连饭都吃不饱,战士们却衣食无忧,甚至还可以定期改善生活,心中都激动万分,充满着为国为民拼尽最后一滴血的决心和力量。

世界和平是军人的梦想。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赵增林爷爷总是会找出压在箱柜最底层的“和平纪念章”,细细地端详,静静地思量,四个金灿灿的大字“和平万岁”就是一名老兵心中永远的梦想。

□冯永华 文/图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