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北京市学校德育研究会举办第二届大中小幼教师同台讲述我(我们)的育人故事活动,全市大中小幼各学段的23位代表登台,深情讲述了他们在教书育人过程中,特别是疫情时期发生的动人育人故事,感动了现场及直播平台上的无数观众。
500余篇案例展现市级一体化德育成果
疫情期间,首都人民教师坚守工作岗位,创新性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努力探索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新工作模式与方法。
本届活动结合今年疫情特点,把主题定为“家校社携手育英才”。活动从今年3月开始筹备,共征集到学校育人案例500余篇,涵盖公立、民办学校、高职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打造了一场全覆盖、立体化的市级一体化德育实践研究成果分享交流盛会,参加当天交流展示的单位和个人就是从前期案例征集中选出的优秀代表。
学校协调各方帮助留在湖北的学生看上病
“2月每天中午12点以前,我的手机通话状态不断响起,就如热线一般。”北京第二实验小学芦咏莉校长动情回忆了寒假里协调各方解决留在湖北的学生看病难的故事。
2月11日,她接到求助电话,原来是留在湖北十堰的一个学生突然发烧,状况非常危险,医院无法收治,建议孩子回京治疗。听到情况介绍,她的心一下子揪在一起,马上打电话确认谁在孩子身边。电话那边传来的声音焦急无助,她告诉对方“要沉住气,稳住别慌,病床上的孩子还要靠我们,放心,有学校在。”
一句“有学校在”并不是简单一句安慰,而是跟着一连串后续行动:她和主管校长马上向区教委、区卫计委汇报,并且分头联系在京各大医院,将手中有限信息和检查结果一一传给各科室的专家大夫。年级主任、班主任也迅速行动起来,分别致电给这个学生留守在农村老家焦急无比的母亲和徘徊在ICU病房前无助的父亲。
最终,在区教委、区卫计委的帮助和协调下,在北京相关单位和医院的支持下,远程会诊开始了,驰援湖北十堰的陕西省医疗队专家也到了,孩子被顺利收治,开始接受有效治疗。同学们的问候纷纷“飞”到病床前,微信、视频、短信、电话句句真情;孩子父亲也找到住的地方,可以每天规律地去照顾孩子。
扩展活动范围 搭建成果展示交流平台
相比第一届,本届活动增设“我的思政课育人故事”和“我们的协同育人故事”两大类别,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的教师申军红讲述起海淀的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人民德育》则讲述了中央媒体单位如何发挥社会协同育人的重要作用。
“小时候,窄窄的教室载着大大的理想;幻想着,有一天也能有老师的模样;我也曾陷入深深的迷茫彷徨;却难忘要站在讲台的最初信仰……”活动现场还发布了主题歌《我们的故事》。歌词作者尹芳是北师大二附中的一名语文老师,也是第一届育人故事的讲述者之一;歌谱作者胡廷江是中国音乐学院副教授、中国音乐学院附中副校长,他说在谱写这首歌曲时想起了自己当老师的很多故事,希望更多老师关注这项活动,讲述、传唱属于自己的故事。
据了解,主办方将在西城等各区学校、幼儿园扩展“讲述我(我们)的育人故事”活动范围,为广大教师搭建教书育人成果展示交流平台,为家庭、学校、社会携手合作育人积累宝贵经验。
北京市学校德育研究会会长关国珍表示,将通过讲述育人故事活动,汇总、提炼和宣传家校社携手育人的有效实践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育人经验,让立德树人故事唱响京华大地。
□本报记者 任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