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快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促进工会理论与工运实践的深度融合是一项“基础工程”
推进“智慧审批” 让政务服务更高效
少儿游泳培训 需拉好安全线
“精细化套餐”
别让网络文学 成为盗版“重灾区”
“打包回家扔”也是浪费
“光盘换水果” 引导学生增强节约意识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20年8月3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促进工会理论与工运实践的深度融合是一项“基础工程”

 

许多工运理论的新提法、新思路,其实都来自于基层工会与一线职工的实践。在推进工运理论研究的过程中,要坚持开门搞研究,将更多的基层工会干部和职工吸纳进来。理论和实践要不断进行深层次融合,最终让工运理论被职工群众掌握,成为他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思想武器。

假如搞一次工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测试,现职工会工作者中能够获得满意分数的有多少?

假如请百名工会主席讲讲中国工会的历史,谈谈目前工会工作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能够说出子丑寅卯的占几成?

假如请不同层次的工会干部,就自己负责的工作与其他工作的关系,做一番分析,能够讲得条清缕晰的比例几何?

假如请你给职工讲解劳动法规,假如请你分析职工思想状况,假如……

开篇提出这许多假如,似有“苛求”“刁难”之嫌。但在实际工作中,作为工会工作者,你、我、他都可能碰到类似的“假如”,都可能因为自己的理论知识“储备”不足、水平有限而陷于尴尬。

这个话题的提出,是读了《劳动午报》关于北京市工运理论研究会成长历程回顾专题报道引发的思考。因为,上述那些“假如”,归纳起来都指向了工运理论的学习与研究,这可以说是工会工作的“基础工程”。

这个研究会的业务范围包括,开展工会专项工作调研和职工队伍状况调查、举办多层次工会理论研讨会和工会论坛、参与工会工作重要文件的起草、宣传工运理论、编发《工会领导参考》和开展北京市工运史和工会史研究。这几项,如果要求不必太高,不必拘泥于形式,即使基层工会也是可以做到的。

可贵的是,这几项业务做得很实、很好。调查是研究的基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所以,这第一步的工作,对于任何一级工会(无论是否搞理论研究)都是“必修课”;搞理论研讨,就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关起门来钻书本,学“条条”,而是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参与文件起草,实际上等于我们常说的工会“源头参与”,只是层次不同罢了;宣传工运理论,也是每一个工会工作者的分内之责;编发“领导参考”,是为领导决策提供素材、依据、思路,起到“参谋”“助手”作用。

开展工运史、工会史研究,特别值得多说几句。工会理论也好,工会实践也罢,都是历史的延续、演变、升华。离开了历史,理论、实践就都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譬如现在我们强调“不忘初心”,如果不懂工运历史的发展演变,不知“当初”工运先驱的贡献,怎么敢奢谈“初心”?有什么资格说“不忘”?

有人说,理论很深奥,也很枯燥,做具体工作的不必“操心”,照着上级部署去落实就是了。然而,上级提出某种工作思路、要求、口号,也是要有理论或实践依据的,不是坐在办公室“拍脑门”想出来的。把工作部署下去,也是需要下级“消化吸收”,结合实际落实的。如果大家都是人云亦云,照本宣科,上上下下都说一样的“套话”,连标点符号都“不走样”,还谈什么理论创新、工作创新?

北京市工运理论研究会,是由北京地区进行工运理论研究的有关部门和单位、有志于工运理论研究的工会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组成的非营利性学术团体。这个构成表明,搞工运理论研究不是专门机构或人员的“专利”,需要大批实际工作者参与其中。理论来源于实践。事实上,许多工会工作“新提法”“新思路”,都是基层工会创造出来,经过研究、升华的理论化成果。我们希望更多的工会工作者参与到这项“工程建设”中来,将工运理论与工运实践更加紧密的结合起来,最终让理论成为职工掌握的思想武器。

□张刃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