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生活一直都在树下。
来源于树的纸和笔书写了悠久的文明,取材于树的房子则让文明得以保存,免受灾难的侵害。树供给我们以粮食和水果,也甘愿俯首化为竹筏木船,让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乘风破浪,直济沧海。
对于文化而言,树也是一个意义非凡的意象。无论是菩提树、扶桑、大椿,还是世界树、橄榄树,都寄寓着人们朴素的愿望与祈祷,承载着人们对世界、对自然的思考与探寻。而它们也生长出无数枝条,推动着无数神话传说、诗词歌赋的流传与繁盛,甚至见证并参与着时代与人类文明的变迁与发展。
菲奥娜·斯塔福德在《那些活了很久很久的树》中分别介绍了17种常见的树木,包括樱树、油橄榄、柏树、 橡树、白蜡、杨树、冬青、桦树、榆树、柳树、松树和苹果树等等。从自然科学、历史文化、文学典故、宗教传说、现代医学等角度,全方位、多维度地对树与人的关系进行了解剖和重塑。
如今的我们,与树木渐行渐远。认不出树的名字,看不见它在风中婆娑的美学,体会不了它在古诗词中迎着月光收拢思绪的诗意。只有靠网络,才知道它的学名、方言,知道它的花期、果实以及景观之外的功能。可这些知识缺少了生活体验的积累、细节的填充,总是难以消化,几乎过眼就忘。
这本书便正好填补了这份空白。
比如作者写苹果树。苹果有一面接受阳光雨露,于是圆润可爱,另一面则是面对着粗糙的树枝,于是泛绿丑陋,所以它就具有了甘甜与恶毒两种属性,可以给人以智慧,也可以诱惑人们步入罪孽。于是,亚当夏娃倒下了,白雪公主倒下了,阿兰·图灵倒下了,但同样咬过一口的牛顿站了起来,披头士站了起来。由此,作者总结道,“苹果树意味着起点、童年和伊甸园,但也意味着启蒙、经历和未来。如果说苹果树常常因为人类的不幸而遭到责备,那么这种树还拥有继续生长并让我们重新开始的非凡能力。”
在文中,各个素材不像是色香味一般都单独领出来化验,而是汇聚在一起,组成圆融的苹果,留给读者品尝。而这本书就像是一棵树,把果子都提在手上,等待着世人的欣赏与采摘。
因此,书中的语言并不是冷漠、枯燥的——否则它就像是标本,而不是一棵拥有四季的树了。
作者仿佛事先将所有的知识都在腹中酝酿过,然后再用自己独特的笔触将它们展现出来。譬如她写柳树,“柳树的叶片细长优雅,被一条浅浅的中央叶脉一分为二,尖端略微上翘,倒是很像蒙娜丽莎的微笑。一棵成年柳树就是这些轻盈浅笑的嘴唇的集合,在每一缕微风中柔声倾诉,即便在静止的空气中也微微颤动。”这样细腻而温柔的描写,必须要求一双充满爱意的眼睛,和一颗悦纳清风流云与阳光的心灵。
事实上,这本书也是一本写作的指导书。人与自然关系的辨证始终是生态文化的核心,也是文学生长的源泉之一。如何打通学科之间的壁垒,让专业知识与人文关怀恰到好处地结合在一起,并平易近人地将它阐述出来,作者为我们初学者的写作提供了很好的范本。而书中大量的素材更像是一个个苹果,在被人们吃下、消化后,它的果核将在我们的笔下继续生根、发芽、生长,于是一棵树便在时间的荒原上衍生出了一大片森林。
读完这本书,走上街头,再次遇见树时,你会感到亲切,像是找回了一种丢失的秘语,修补了一份遗落的友谊。这时才明白,人生树下,本应如此。千年前如此,千年后,也将,并必定如此。
□仇进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