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发地批发市场聚集性疫情发生后,为阻断疫情传播,北京市启动了全面核酸检测工作。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也迅速组建起了一支200人参与核酸检测支援队。他们冒着酷暑,采取多线“作战”的方式,为重点人群、重点区域、重点领域的核酸检测工作采集咽拭子样本。截至目前,北京康复医院已经派出医护人员244人次,采集核酸样本16000份。
紧急集合 奔赴新发地附近小区
6月14日,北京康复医院接到支援北京市核酸检测点的紧急通知,支援的地点是丰台区天伦锦城小区。这个小区不仅紧挨此次疫情发生的新发地批发市场,而且居住着大量市场从业人员。
接到通知后,北京康复医院领导高度重视,护理部立即组织各科护士长上报名单,极短时间内就集结了一支18人的支援队。随后,又按照区卫生健康委指示,由该医院带队联合其他4家医院,共计53人的支援队整装待发。
“在去往核酸检测点的大巴车上,先是院领导给我们做了‘战前动员’,嘱咐我们要认真完成支援任务,并且做好自我防护。之后我们又进行了一次7步洗手、穿脱防护服、隔离衣、采集咽拭子的培训。”该医院护理部干事乔曼华感叹道,“真的是在争分夺秒。”
在天伦锦城小区,从下午2点到晚上10点结束。医护人员们在8小时内完成9147名居民的咽拭子样本采集工作。“来参与样本采集的人群,年龄跨度特别大,小到四五个月的婴儿,大到90多岁的老人,而且有坐着轮椅来的,还有抬着担架来的。为了照顾行动不便的人群,我们还派了两名医护人员,穿着防护服到居民家里采样。”乔曼华说。
直面危险 采样引发唾液飞溅
记者了解到,除了承接北京市任务,支援新发地的天伦锦城小区,北京康复医院核酸检测支援队还承接了石景山区的任务,到紧邻玉泉东市场的北京国际雕塑公园检测点开展工作。
新发地批发市场、玉泉东市场都是此次最早出现疫情的地方,毫无疑问也是最危险的地方。“虽然我们都穿着防护服,戴着面屏,但是病毒很可能就在身边。”乔曼华说。医护人员为居民采集咽拭子样本时,一般会在居民的侧面。有时候因为光线或者角度等问题,看不清,也会转移到居民的正前方。
采集过程中,医护人员会用拭子触及居民的咽喉壁。这个时候,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有的人没有太大感觉,有的人可能会觉得发痒会咳嗽,有的人则会感到恶心会呕吐。这样就可能形成唾液的飞沫、气溶胶等。如果其中有人已经感染了病毒,很有可能会把带病毒的唾液喷溅到医护人员的身上。
“脱防护服的过程,其实是最危险的。”乔曼华说。医护人员们参与检测都是在临时搭建起来的检测点里工作,没有无菌区、清洁区等划分,也没有流动水可以用来清洁洗手,所以要求大家脱防护服的时候,每做一步操作,都要进行一次手消。
“在检测现场,我们可能就在前面的桌子上采样,在桌子后面穿脱隔离服。而晚上吃饭的时候,离桌子也就5米远的距离。”乔曼华说。
头顶酷暑 高温下坚持检测不松懈
近一段时间,北京天气炎热,尤其是中午,地表温度将近40度。前来做核酸检测采样的居民,大多穿着清凉,而医护人员们则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
“我们经常是早上7点出门,晚上12点才能结束。”该医院口腔科护士长金芳说,这一天当中,中午天气最热,那段时间是最辛苦的。为了保存体力,医护人员基本上两个小时换一班岗。“我们脱下防护服的时候,里面的衣服没有一处是干的,地上也会滴很多水,那都是汗水。”
金芳介绍说,“工作的时候,很多医护人员不怎么吃饭,因为高强度、高紧张的精神状态,本身会影响食欲。另外,如果吃多了,胃里撑得慌,穿着防护服,会觉得更闷。但是我们会在中间换岗休息的时候,会多喝一些水,因为怕虚脱了,还有很多人等着我们采集呢。”
虽然本身承担着辛苦又危险的工作,但是在这些医护人员的眼里,还有工作更辛苦、更危险的人。“有一天已经晚上9点多了,我们在石景山体育场的检测点,来了1000位快递、外卖小哥。他们都是刚结束一天的工作赶来做采集的。其实在整个疫情防控期间,很多人都可以在家休息,而他们则冒着感染的风险,给百姓们运送食物、物品。很多人都在歌颂白衣天使,但是我觉得,他们也为大家做了很多贡献。”金芳说。
“战时”方案 组建200人后备队伍
据北京康复医院医务部副主任郗海涛介绍,目前,医院已经组建了一支200人组成的核酸检测支援队后备队伍。最近几天的任务,每次会派出30位医护人员,另加一位院领导、一位院感人员和一位中层干部共同带队。
“我们的医护人员是从全院各科室抽调的。最近,我们咽拭子采样的任务比较重,而且这项工作对医护人员的体力消耗很大,所以在选择队员的时候,我们会尽量选择思想觉悟高、身体素质好,而且相对年轻的同志。年龄也是考虑因素。其中有医生、有护士、还有治疗师。”郗海涛说。
据介绍,自新发地市场疫情发生以来,北京康复医院紧急行动,除了积极承接市区任务,医院内部也部署了“战时”工作方案。医院恢复施行封闭式管理,严格执行非急诊全面预约制度。医院要求所有门诊康复患者康复治疗前均需进行核酸检测,治疗期间全程正确佩戴医用外科口罩。要求所有医护人员在原来防护的基础上增加面屏、隔离衣、手套等,在为患者诊治的同时也做好自身防护。
□本报记者 陈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