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当然应该为人民办事。解决了感情问题,深入基层,面对群众就不再是“苦差事”,而成为本分,成为大事;解决了感情问题,制度保障、方式方法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这两天,丰台区长辛店街道陈庄社区来了一群“上天入地”、走门串户的人,拆吊顶查房梁,挖地面找蚁道,在市住建委和丰台房管局的持续跟踪下,产权单位请来专业人员解决21户190间房屋的蚁害问题。(5月28日《北京日报》)
这样的场景,得益于日渐为北京人所熟悉的“接诉即办”基层治理全新模式,即通过12345市民服务热线,把原先分散在各单位各部门的几十部热线电话整合起来,将群众的诉求直接派单到属地街道或有关部门,根据轻重缓急,设定办理反馈时限,树立到基层一线解决问题的导向,从源头上化解矛盾。同时,量化“响应率”“解决率”和“满意率”,对全市333个街道乡镇每月进行排名通报。
这种基层治理新模式的内涵很丰富,可以从多个角度解读。但就关键处分析,又可以归结到一点——实现这些要求,首先要解决对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问题。
接听群众各种诉求,深入基层解决问题,特别是要面对那些怨言大、投诉多的问题,曾是一桩让很多政府工作人员“怵头”的事情。因为,要了解到真实情况,就难免听到不那么好听的话,接触不那么“光明”的现象,不仅要听进去,能“容忍”,而且要解决好,不啻一项颇为艰巨的任务。而现实中,确有某些官员听不得难听的话,不愿意面对问题,于是就有了躲避、推脱,能不问的就不问,能不管的就不管的,甚至掩盖问题的不正常现象,结果只能使问题更大,积怨更多,给人民生活改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阻滞,实际上背离了党的宗旨。
干部的群众观念淡薄,怕群众、躲群众,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见怪不怪、久拖不办,是造成干群关系冷漠的重要症结。怕、躲、淡薄、冷漠,是思想问题,也是感情问题。思想上把自己与群众隔膜开来了,怎么会有感情、会亲近?自以为是“官”,是“管”老百姓的,怎么会设身处地为老百姓办事情?
人民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当然应该为人民办事。解决了感情问题,深入基层,面对群众就不再是“苦差事”,而成为本分,成为大事;解决了思想感情问题,制度保障、方式方法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百姓的事要听百姓的意见,是以人为本的题中应有之义。问题在于,某些人缺乏这样的理念。北京一位基层政府工作人员说:“以前我们接到12345转办单的时候,解释一下为什么不能办,就等于这个事我办完了。但是现在不一样了,现在要考核,即使问题的症结不在我这儿,我也要去寻求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这种变化称得上“质变”——现实中,百姓的生活问题往往都是由“上面”讨论和决定的。现在要按群众的需求办事,是执政理念、能力和方法的重要转变。
其实,许多官员都是从农民、工人中走出来的,对百姓的生活和疾苦都有过切身体验。不同的是,有的人记住了自己的“来历”,并且把它作为自己工作的“根本”;有的人忘记了或者回避了自己的“来历”,自然也没有了那个植根于老百姓的“根本”,二者有着天壤之别。对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问题,是身为政府工作人员十分重要的政治品德,这个问题值得许多为官者深思。
□张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