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快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规范新业态劳动用工形式很有必要
保障农民工工资要亮出“问责利剑”
消费券 何以成“羊毛”?
“探险游”变“破坏游” 理当重罚
扎堆调研
对“培训名师” 该打打假了
为鲜活的垃圾分类宣传点个赞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年5月2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消费券 何以成“羊毛”?

 

为应对疫情影响,刺激市场回暖,释放消费潜力,很多地方派发了消费券,希望以此拉动内需,提振经济。然而,事与愿违,据新华社报道,一些地方出现消费券套现现象。“羊毛党”利用技术手段抢券、绕开地域限制,大量囤券,普通市民却一券难求。这种现象的出现,与最初设计不周有关。

消费券发给谁?如果不分贫富、不问需求,人人可“抢”,看上去貌似公平,但可能的实际结果是,无须拉动的得了额外实惠,应该拉动的却依然难以拉动。反之,如果限定只发困难群体,又与日常救济无异,刺激消费的作用有限。正是在这两可之间,给“羊毛党”提供了可乘之机。

消费券对拉动内需作用几何?直观看,在一定条件下,消费券可以迅速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但长远看,却不一定具有持久的拉动力。因为消费者明白,这笔“钱”非可持续收入。一时之需非长久之计,细水长流才是老百姓过日子的常态。商家同样明白,消费券的作用可图一时之利,但靠发券产生“倍增效益”的期待,并不能尽如人意。

直白说,公众敢不敢消费取决于有没有钱,超出基本生活刚需的消费更需要有富裕的钱,而财富的积蓄取决于就业保障、收入稳定和生活无忧。因此,保障就业、完善社保,比发放消费券更重要、更紧迫。老百姓有钱无忧,何愁内需与消费?而且,从长远看,内需消费的巨大潜力在广大城乡中低收入群体,如果他们不敢或者无力消费,怎么拉动效果都有限,何况区区几张消费券?

上百亿的消费券没有完全发放给真正需要的市民,反而变成了“羊毛”,无疑使政策善意被恶意消费,甚至可能给地方政府、企业和消费者造成经济损失。新华社的提示值得思虑。

□一刀(资深媒体人)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