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战疫情
3上一版  下一版4
 
智能机器人进驻北京小汤山医院
53岁白衣天使抗疫一线客串心理师
中建二局三公司“点对点”接送农民工
延庆“云审批”举措确保服务不打烊
24小时在线服务境外返京“客人”
通州城管检查楼宇防疫每日全覆盖
和平里街道创编“心理防疫手册”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年3月2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53岁白衣天使抗疫一线客串心理师
——记北京康复医院社区康复中心主任吴琛
 

“让我先上,我是部门主任。”一个多月前,医院选拔医疗救援队队员,面对领导,吴琛着急地说。

吴琛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社区康复中心主任。曾经在内科、急诊科工作过,有丰富的工作经验。现在,53岁的她正在北京市内的定点医院参与抗疫一线的工作。

吴琛介绍,她的工作是收治确诊病人,每天跟医生们轮流查房,讨论病历。查房的过程中,因为会跟病人有近距离接触,所以要做好全套的防护措施,每次到病房,她都想着“尽量多待一会儿,不要浪费这些防护物资”。

“我们这些医生都是这样的想法。我们到病房,一个人代表的就是整个科室,除了看病人,下达自己的医嘱,还会在病区多等一等。或者用电话联系一下其他的医生,看他们有什么要下达的内容。”她说。

虽然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但是刚到定点医院的时候,吴琛和同伴们要面临全新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流程,也有很多需要适应的地方。吴琛说,比如防护措施。因为口罩密闭性好,正常呼吸就出现一定困难。护目镜戴时间长了,也爱起雾。防护服很闷。在病房工作的时候,医生全身上下都捂得特别严实,很容易出汗。

“穿着防护服,就像穿着太空服一样。”吴琛说,虽然不是很沉,但是穿上之后行动受限,不能大幅度地活动,尤其是穿上鞋套之后。病区经常会洒消毒液,造成地面湿滑,而鞋套又不防滑,如果走路快了,很容易摔跤。这样,无形中增加了工作的难度,也降低了工作的效率。

吴琛表示,这些细节在来之前,北京康复医院已经对他们进行了培训。到定点医院之后,也得到反复提醒,“尤其是急性子的人,一定不要着急,一定要慢。”

在定点医院,医生们是12个小时倒一次班,遇到夜班是在所难免的事。另外,为了避免交叉感染,医护人员在病区都遵照了“三不政策”:不吃、不喝、不睡。什么时候干完工作什么时候才休息。所以,大家往往不能按照正常的时间吃饭。经常一两点钟吃午饭,八九点钟吃晚饭。

“我年龄虽然大一点,但身体还行,顶得住,就是开始不太习惯,大概一周以后也就适应了。”吴琛说。

在定点医院做好治疗工作的同时,吴琛还客串起了心理医生。

吴琛表示,她虽然是内科医生出身,但自打转型康复医院以后,就接触到了很多心理治疗方面的信息。其实,“康复”包含的内容很多,既有肢体的康复,脏器的康复,还有心理上的康复。尤其是她在社区康复中心工作之后,观察到很多社区病人,尤其是老年人和残疾人在心理方面的需求,所以她也开始慢慢学习这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考了心理治疗师的中级证。“我觉得,只有了解了,学会了,才能把这些内容,渗透到日常的工作中。”

疫情防控期间,在定点医院,吴琛时常发现医生、患者都会有一些心理压力。现在,她只要看到谁发脾气,或者心情不好,就会和他们聊一聊,进行耐心地交流沟通。虽然简单,可她说,这也是一种心理减压的方法。

吴琛说,能参加这次防疫战斗,她觉得很光荣。非典的时候,她正在读在职研究生,没能参与,确实也有些遗憾。这次,当她跟家里人说,要报名到抗疫一线工作的时候,家人确实有些担心。尤其是孩子,跟她说:“您都这么大岁数了,还去啥呀?让年轻人去吧!”

“我今年53岁,确实是我们医院救援队里年龄最大的。也许我的体力不如年轻人,但是我的经验、我的阅历都是我最好的帮手,我一定会竭尽所能完成任务。”吴琛坚定地说。

□本报记者 陈曦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