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快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看病先查拥挤度有利于引导患者有序就医
抗疫科技产品带来的市场潜力亟待挖掘
在防疫中养成 良好卫生习惯
推广使用公筷公勺 贵在付诸行动
减负
“云聘会”让人才招聘不因“疫”掉链
学生上网课被骗 要多方位防范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年3月1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防疫中养成 良好卫生习惯

 

7日的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首都文明办负责人介绍,《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草案)》拟增加和完善咳嗽、打喷嚏时要用纸巾、手帕或袖肘遮住口鼻,患有感冒或者有呼吸系统疾病时应当佩戴口罩等条款。

这条“小消息”似乎没有太多人关注,却提出了一个我们现在就应该考虑的问题:疫情过后,某些防疫措施能否转化为人们的日常文明行为和卫生习惯?

疫情严峻之时,由于来势凶猛,动辄夺人性命,引得人人自危,绝大多数人不得不改变某些生活习惯;许多防控措施也打破常规,在某些场合强制要求人们遵守相关规定。戴口罩、勤洗手、减少人员集聚、减少人员接触、减少外出等等,成了妇孺皆知的“规矩”。那么,疫情结束后,生活恢复常态,这些“规矩”还要不要呢?窃以为,那些有利于自身和他人身体健康的卫生措施、文明行为,应该成为我们的日常生活习惯。

比如咳嗽、打喷嚏时要遮掩口鼻,患有感冒或有呼吸系统疾病时要佩戴口罩,是对他人的尊重,对他人健康负责,不仅是卫生习惯,更是文明行为。又如,聚餐时使用公勺、公筷,既是保护自己,也是保护他人。再如,不违法买卖野生动物及其制品、不滥食野生动物……这些平常不大注意的小事,在关键时刻(如这次疫情防控期间)就成了大事,足见其重要性。推而论之,如果我们在平时就十分注意这些生活细节,很可能在某种意义上就阻止或减少了某些疾病的流行。反之,平时不当回事,一旦疾病来临,自己可能也是受害者。

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并且纳入市民《文明行为条例》,是为鼓励文明行为,惩治生活陋习提供法律保障。我们应该支持,并且身体力行。

□一刀(资深媒体人)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