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战疫情
3上一版  下一版4
 
“我们所做的就是帮他们与病魔对抗”
体育馆路街道“四个妙招”陪伴居民
一家三口“兵分三路”奔赴“战疫”一线
“六个全覆盖”筑牢疫情“防火墙”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20年2月1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们所做的就是帮他们与病魔对抗”
——记东直门医院通州院区护士的“战地”之声
 

东直门医院通州院区5名护士,对口支援的是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位于该院住院部六楼的消化科普通病房,如今被改建为隔离病房,让更多人可以得到治疗。进入隔离病房的前一天,护理团队来到医院踩点,熟悉病区环境,查看物资储备,最终确认了进入病房的流程。经过简短讨论,团队决定以“新老搭配、专业互补”的原则划分为多个小组进行护理工作。手术室护士张征和泌尿外科二区、眼科护士高晓明,成为了搭档。

为了预防交叉感染,张征在出发武汉前剪掉了心爱的长发。她看着镜子里的自己有些不习惯,但还是安慰自己:“头发嘛,早晚还是会长出来的。”手术室护士出身的张征,主要负责消毒隔离工作。她将泡在消毒液里的护目镜,进行了清水冲洗、酒精擦拭、晾干备用,并按照比例配置好新的消毒液。对于每一个步骤,张征都不敢马虎,因为她的工作是在为战友们的健康平安保驾护航。

即将进入病房时,高晓明的内心有些不安,但当她做好防护、踏进病房、看到需要护理的患者后,不安瞬间散去。“这里的患者需要我们,医护人员是他们的救命稻草。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帮他们与病魔对抗,我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救治他们。”

进入隔离病房后,包括张征和高晓明在内的各组成员两两交班巡视,了解病区危重患者,记录患者主诉,关注患者的主观感受并进行心理疏导。“12床的老爷爷,今天精神很好,很配合治疗,喝的水比昨儿多了不少。”“27床,是我们刚刚收治的患者。”“39床,病情有变化,临时加了液体,还有急查的化验。”张征和高晓明你一句,我一笔,根据当天的工作重点作出计划并进行合理分工。正当她们有条不紊的开始准备工作,监护室传来了“滴滴滴”的报警音,患者血氧饱和度低,立即配合医生开展抢救。她俩迅速调整心态,投入到新一轮的护理工作中去。

高晓明与张征搭班,为新入院患者抽血,需要抽取动脉血。与静脉抽血不同,动脉的位置不好找,抽血时也会有些疼。她安慰着患者的情绪:“老奶奶,我们要给您抽点动脉血做化验,可能有点疼。”“抽吧,我不怕,当初治疗癌症的时候比这个疼。你们是北京来的吧,辛苦了,谢谢你们来帮我们!”高晓明说:“您别客气,北京和武汉,本来就是一家人,咱们都是中国人。请您相信我们的医生,配合我们的治疗。”密封的隔离服从头到脚包裹着高晓明,没多会,汗水就会浸湿她的衣服。六个小时的连续工作,身体一直湿漉漉。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各式各样的患者,高晓明每天都在感动着他人,感动着自己。

新一轮上阵的战士到达战场,撤下来的二人相互监督,脱下隔离服。消毒液喷洒在衣服上,传来了刺鼻的味道,让人呛得有些难受,但是冰冷的消毒液落下,带走一身的炙热,倒是蛮舒服。安全走出隔离区后,张征用消毒液进行房间的最后消毒,身后紫外线灯管的紫光也缓缓升起,一天的工作结束了。汗浸透了、鼻子磨破了、脸勒红了,这些,都是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留下的伤痕。她说:“病魔无情,人间有情。我相信只要我们齐心协力,一定可以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虽然脱下了防护服,暂时离开了工作岗位,可高晓明的脑海中不断闪现着病房内患者无助的眼神。“是的,医务人员绝不畏惧。通过我们的救治看着患者治愈出院,就是最大的欣慰。”

□本报记者 赵思远 通讯员 刘丽娟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