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北京两会
3上一版  下一版4
 
应健全完善困难职工长效帮扶机制
让社区更多地参与社会治理
加快建立和完善大数据地方性法规
强化快递服务车辆规范管理
支持各民族文化建设构建共有精神家园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20年1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市政协工会界委员心系困难职工
应健全完善困难职工长效帮扶机制

 

本报讯(记者 孙艳)在北京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工会界别小组讨论会上,困难职工帮扶成为了委员们讨论的关键词。面对已经到来的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工会界别心系困难职工,提出尽快建立一套完整的覆盖困难群体的社会救助体系,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化,从源头上斩断导致困难职工贫困的原因,真正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2016年以来,北京市总工会按照全国总工会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解困脱困目标,积极争取党政支持,加强帮扶资金投入,加大帮扶救助力度,精准实施帮扶举措,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工会帮扶工作管理系统在档困难职工家庭从2016年10月底的6656户减少到2019年11月21日的512户,其中低保户408户,低收入户56户,意外致困户48户。其中,因家庭收入低致困的208户,因本人或家属大病致困的139户,因本人或家属残疾致困的94户,因子女上学致困的55户,因下岗失业致困的16户。

市政协工会界别小组召集人、市总工会副主席潘建新介绍,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在脱贫攻坚工作收官之年的关键节点,依靠党政强力推动和各方共同努力,本市困难职工的生活得到了有效改善。但是,在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的路上如何使困难职工不返贫返困,仍需要大家有清醒的认识,需要研究建立长效的工作机制,真正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根据前期大量的调研得出,导致职工生活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甚至是突发的、无法预料的。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由于种种原因依然会有少数职工的生活出现困难。目前困难职工解困脱困成效是有赖于相应的帮扶措施达成的。如果这些措施停止实施,有部分职工的生活可能再次陷入困境。

“一些帮扶措施亟待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化,从源头上斩断导致困难职工贫困的原因。”潘建新提出,需要尽快建立一套完整的覆盖困难群体的社会救助体系。目前,由于涉及困难群体的信息源头多元、标准不一致,在工作的整体性、系统性和标准化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需要进一步优化帮扶资源使用效能。

由此,本次政协全会上,工会界向大会提交建议:

由市民政部门牵头统筹规划和组织实施符合北京市实际的一套完整的社会救助体系。结合首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合理划定救助体系所覆盖的各类困难群体;通过信息资源整合比对,结合各方长期开展的解困帮扶工作基础,进一步精准锁定社会救助对象、形成数据库,动态掌握其致贫致困的具体原因,统筹政府各部门政策资源和社会救助力量,为今后的精准施策、分类施策打好基础;对入库和出库进行全方位动态管理。

突出教育资助和就业帮扶,加大“造血式”帮扶政策力度。困难家庭子女入托入学资助、未就业职工及家属技能培训和就业安置等加大力度,依靠教育、人保、残联等部门的教育资助、就业帮扶、残疾人救助帮助困难职工和困难家庭摆脱困境。

对重病、残疾等难以脱困的深度困难职工家庭实施兜底帮扶。通过统筹医疗资源,开展入户送医送药、减免医疗费用、提高自付医疗费比例等举措,对因病、因重度残疾导致生活困难的困难群体,进一步加大社会救助力度,实施常态化兜底帮扶。

发动和引导慈善协会等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共同助力慈善救助。充分发挥各类慈善组织的作用,通过社会力量共同改善困难群体的生活。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