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快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文学创作应更多向工人题材与工人形象倾斜
“喘息服务”应全面推广
持续放大“送春联” 文化品牌的溢出效应
真能抢到票吗?
打击非法集资犯罪 绝不能手软
户外广告“禁忌线” 具有借鉴意义
损毁名胜古迹岂止是不文明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20年1月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学创作应更多向工人题材与工人形象倾斜

 

工厂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工人的精神是高尚纯净的,无论社会生活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工人都要在生产一线流汗甚至流血,他们是国家的脊梁、社会的支柱。通过文学创作表现工人生活,塑造工人形象,应该是文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刚刚过去的2019年,两位二七机车厂的工人创作出版了一本小说《长辛店》,向读者展示了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为开端的红色岁月,和“二七人”扛起振兴中国工业大旗的铿锵年代。《劳动午报》称赞“小说讲述了工人故事、工厂故事和工会故事,塑造了一个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写活了一幕幕感人至深、催人奋进的情节。”小说作者讲述了他们的创作心路和过程,使读者得以深化对小说的理解,也触发了一些思考。

文学作品中鲜见工厂生活、工人形象,是一个毋庸讳言的事实。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宫闱“秘闻”、奇葩“大侠”、都市丽人却触目可及。有识者多有批评,但未见明显改观。为什么?坦白说,无非是后者有市场,有钱赚,而工人题材“不吃香”,无利可图,很少有人为之投入精力。

曾几何时,作为领导阶级,工厂生活、工人形象是文学创作的重要内容,只是随着社会经济转型,劳动关系调整,工人题材才被冷落。小说《长辛店》的作者说,“虽然二七已经不是原来的二七了,不管未来如何,我们都想让读者在这本书里看到二七从未改变的精气神,在字里行间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港湾。希望这本书不仅是一篇小说,更能成为‘二七精神’的宣传册。”这话说得何等好!确实值得我们深思。

知识分子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大量农民工加入工人队伍,使“工人”的概念由于“放大”而变得模糊了。但就狭义而言,还是指在生产一线摸爬滚打的产业工人。传统意义上的工人随着国企的改制变得越来越少,非公企业的工人又很少进入作家视野,农民工形象则被划入“打工文学”之类,这又使工人的概念不仅模糊而且缩小了。凡此种种,都使得工人题材被文学创作边缘化。

工厂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工人的精神是高尚纯净的,无论社会生活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工人都要在生产一线流汗甚至流血,他们才是国家的脊梁、社会的支柱。通过文学创作表现工人生活,塑造工人形象,应该是文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从记录历史的角度看工人题材,这种创作也是必要的。《长辛店》的创作告诉我们,丢掉或忘记老一辈工人身上的精神与境界,会使现在的年轻人无法理解父辈、祖辈的选择与情感。这种断代与隔膜不仅是遗憾,而且可能付出代价。

工人题材的文学创作需要生活。没有生活就没有感受,没有激情,也创作不出成功的作品。小说《长辛店》的作者是二七子弟,不仅熟悉工厂、工人生活,而且有一份浓烈的感情和深深的眷恋。为了佐证这段历史,他们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包括很多老工人的口述历史。因此,这本书才引发了读者的反响和共鸣。

值得称道的还有中国工人出版社。“工人作家写工人自己的事儿,是骄傲;(出版这本书)是我们的荣耀。”为此不仅全部出资,而且主动配了插图,显示了工人自己的出版社的责任担当与积极作为。

为了反映现实、繁荣文艺;为了记录历史,教育后人;为了继承、发展,希望把更多的工厂生活、工人形象请回文学创作中来。

□张刃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