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一张照片的力量
31封来信
人性的光辉
■征稿启事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9年11月2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张照片的力量

 

我的办公桌上放着一张照片,不是本人的“玉照”,也不是宝宝的“萌照”,而是一张普普通通的工作照。

照片上有两位戴着口罩、身穿深蓝工装的女师傅,环境是一间看上去有些简陋的实验室,操作台上放着各种仪器。离镜头近一些的女师傅是雁姐,离镜头远一些的女师傅是张班长。她俩正在做实验。

这张照片里有一个故事。

那年,我被分配到粉煤灰化验中心工作,化验中心的张班长,也就是照片上的女师傅很高兴地对我说:“太好了,来了个大学生!”我解释道:“张班长,我学习的专业跟化验关系不大……”她爽朗地一笑:“没关系,只要用心学,就没有干不好的工作。”

当时粉煤灰的化验项目有三项:细度、需水比、烧失量。张班长一项一项地教我,每一项又分为“理论”和“实操”,此外,还有《化验规程》《化验员职责》《标准操作步骤》三本厚厚的大书需要熟悉。我叹了口气:“当个化验员真不容易!”

花了三个月时间,我终于学会了粉煤灰化验技术,正当我松了一口气时,传来一个令人吃惊的消息——建材行业更换了粉煤灰的国家标准,也就意味着,一切又要从头学起。

部门主任专门给我们化验员开会:“大家要尽快学会新的化验操作,要知道,你们迟一天学会,我们的生产工作就要多耽误一天。”其实不用主任说,我们也知道肩上的担子有多沉。

过了两天,部门专门为我们订的新的化验书籍到了,八本书,又大又厚,翻开一看,密密麻麻的文字、复杂的数学公式和化学反应方程式,看得我头皮发麻。我上学时学习数学和化学就比别人吃力,这八本书得学到什么时候?

张班长、雁姐她们一拿到书就开始看,不懂的地方相互讨论,要是还弄不懂就带上书坐车去市里的理工大学请教,前后跑了二十多趟,笔记记了八九本,总算把理论知识弄通了。

接下来是“实操”。张班长操作,雁姐看;张班长每操作一步,雁姐就对照书本记一步,不时停下来讨论几句。即使这样,实操还是“卡壳”了——不论做多少遍,得出的数据还是达不到“新国标”的要求,愁坏大家了。

有一天,我从现场取样回来,低着头想心事,有个人叫我:“小赵,怎么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我抬头一看,是部门主任。我犹豫了片刻,告诉他:“我是在担心学不会新的化验技术。”他想了想,说:“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你看你们张班长,论学历,只是一个中专生,可是她这些年一直坚持学习,不光工作干得好,化验技术精湛,而且业余时间还撰写了多篇粉煤灰化验方面的论文,发表在行业期刊上;还有雁子,技校毕业,文化水平不高,可她也是坚持自学,多次参加技术比武并获得好成绩。你的学历比她们高,文化水平也比她们高,应该更加自信才对。依我看,你要多向她们学习,不光要学习她们的化验技术、工作经验,更要学习她们不怕困难、勇于学习、刻苦钻研的精神!”一番话说得我心里亮堂起来。

有一天我值夜班,张班长也留下了:“不把实验失败的原因找出来,我心里不踏实。”她匆匆扒拉几口饭就一头扎进实验室里。半夜我去现场巡视,回来时她还站在试验台前,弯着腰,两眼盯着量筒上的水位刻度,一手捧着本子,一手握着笔,聚精会神,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口罩上沾着煤灰,因为连日操劳、焦虑,黑眼圈特别明显,眼袋也特别重。那一瞬间,我心中生出一股敬佩之情。

后来,部门主任从北京建材科研所请来专家给我们指导培训,我们终于掌握了新的化验技术。

再后来我换了岗位,但无论在哪个岗位上,我都带着这张照片,让它时刻鼓舞我、激励我。

□赵闻迪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