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快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网络平台求职须避“坑”
“美牙速成”呼唤监管加码
互联网医院 必须规范发展
“不愿放权、任性用权”者戒!
三大高发领域
“绿色快递” 需要合力打造
深化校企合作 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9年11月2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网络平台求职须避“坑”

 

不必讳言,招聘骗局花样多,背后集中暴露了招聘信息发布平台的监管短板。对于相关平台不仅要加强监管,更须对不法行为加大惩治。

“11月还没有offer(录用通知),还有机会吗?”“补录都开始了,现在还没有找到工作是不是没机会了?”“一大拨有转正机会的寒假实习已经上线!”……对许多正在求职的高校应届毕业生来说,这些微信公众号的标题并不陌生。点进去,则会发现有些其实是互联网求职服务平台的广告。(11月18日《人民日报》)

互联网求职服务平台自然会给求职者带来便利,但是同时,一些网络平台并不是太靠谱。以媒体报道为例,培训课程标价数万,声称保证找到工作,但实际上所培训内容并无多大意义,而且参加相关项目后,有可能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还有就是,有的表示提供“付费内推”,企业实习每月要交上万元,而有企业曾回应并未委托一些平台进行“付费内推”。

此前新华社曾报道的“招聘陷阱”同样值得警惕。比如,“拐”进传销漩涡,巧立名目“骗”钱,超期试用“坑”人。可以说,求职者尤其是刚进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一旦被这些套路和陷阱所伤,不仅会给自身权益带来侵害,而且也可能会给自身生命安全带来隐忧。比如,被“拐”进传销漩涡,其所造成的不法侵害不难想象。

应该看到,对于网络求职平台有着市场需求,比如,求职者可以通过其中的相关项目中获益,或了解求职信息,或提升个人技能,即便是有些平台是付费模式,也有着一定的消费人群。而面对其中的不靠谱现象,笔者以为绝对不能小觑。首要的一点就是个人须增强防范,在选择使用求职平台时,应多核实其资质与口碑,以规避被不法平台所伤。

同时,应加大对招聘市场的整治,尤其是互联网招聘平台,应建立起完善的监管措施。不必讳言,招聘骗局花样多,背后集中暴露了招聘信息发布平台的监管短板。《电子商务法》第十七条规定,电子商务经营者应当全面、真实、准确、及时地披露商品或者服务信息,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所以,对于相关平台不仅要加强监管,更须对不法行为加大惩治。

另外,应各方联动,降低大学生求职成本。诚如媒体报道,付费求职服务平台受关注背后,求职者对求职信息、职业技能培训、求职指导的需求不容忽视。政府、企业、学校,乃至于家庭应协同给力,一方面提升求职者的“求职素养”, 提高求职的针对性,减少盲目性;另一方面也亟待拓宽求职就业渠道,让求职者求职不难。

商业咨询机构艾媒咨询发布的《2019中国互联网招聘行业市场研究》显示,2018年中国互联网招聘用户规模接近2亿,年增长率为15%。但招聘平台中出现的平台收费不合理、招聘信息更新不及时、个人信息遭泄露等问题,让网络招聘信息真假难辨。故此,面对强大的市场发展空间,互联网招聘亟待加以规范,谨防走偏,以切实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杨玉龙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