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父亲的心
“我和我的祖国”征文 期待您的来稿
■征稿启事
科学保粮 见证发展
新颖别致的家教宣言书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9年10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科学保粮 见证发展

 

参观首都粮食博物馆,从明清时代的通州大运河粮食漕运,到各个时期的粮食加工工具、器材、机械,再到今天的老粮库、老粮食加工企业从城区外迁的时代变迁,恍惚隔世。作为一名老粮食人,心中滋味何止感慨万千,辛酸与喜悦交织。

我1979年参加工作,目睹和亲身参与了四十多年间,国家和粮食战线的企业、职工为保证国家储备和市场供应粮食安全而付出的努力和变化,蓦然回首,才觉出一步步走过来的路艰辛与变化之大,身在其中,倍感欣慰。

保障粮食安全,是粮食人的首要任务,“宁流千滴汗,不坏一粒粮”,是上个世纪60年代河北省玉田县国家粮库率先提出来的。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原粮(小麦、玉米、稻谷、大豆等)多以散粮入仓保存,成品粮(大米、面粉、芝麻、花生等),多以粮包码垛保存。作为国家民生大计的储备粮,原粮大都需要保存三到五年。粮食需要恒温,粮食本身水分既不能完全丢失,完全丢失粮食就会尘化。粮食水分过高,又会发生潮湿生热霉变,粮食保存,关键是控制粮温。

粮食温度依靠“扎探子”测量,一米到三米不等的空管细钢钎,空管内置入三点不同的电阻,把“探子”插入粮池或粮垛,二三十分钟后,再用测温仪检测探管内电阻传输的粮食温度。大粮库大大小小的粮食货位几千个,一查就是一周时间,还有繁琐的手工记录表填写、汇总、粮情分析。

粮库里的原粮发热是件麻烦事,那个年代,原粮发热需要腾空一栋库房,再用一台台移动输送机首尾连接把发热的粮食输送到腾空的库房里,利用粮食在传送过程中控制粮食流量大小达到通风自然降温的效果,当时在业务作业环节上把它叫做“联运”,尤其夏天为了增加粮食通风效果,往往需要夜间作业。所以,粮食保管员最怕夏天,天气越热,粮食越容易产生发热霉变,保管员越要钻进粮仓、粮囤用“探子”检测粮温。那个年代的保管员,往往夏天为了进粮仓蹚粮食方便,赤脚进仓,上身光着膀子,下身穿着大裤衩,一个仓测下来,大裤衩能湿透。

改革开放,保粮技术不断提升,相继出现“埋电阻”(在粮食码垛或散粮入池时埋入预置电阻),这一方法的出现,大大减轻了粮食保管员的体力劳动。一池或一垛粮食,随时可以通过预置电阻检测粮温,从此,“探子”退出了粮食保管的历史舞台。

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国家和企业大力利用计算机开展科学保粮,固定散粮仓,设计时便带有电子测温系统,粮食入仓,保管员随时可以通过与仓内测温系统连接的计算机查看仓内各点位的粮食温度,无论仓内局部温度高,还是整仓温度高,都可利用仓房具备的通风系统对发热粮食进行通风散热处理,只要开动通风机械即实现粮食通风了……

到了今天,粮食保管员已经成为国家准入技术岗位行列,从事粮食保管员岗位,必须持有通过国家资格考试合格,国家人力资源部核发的粮食保管员等级证书,方可从事粮食保管岗位工作。

依然“宁流千滴汗,不坏一粒粮”,但流汗的原因和环境早已不可同日而语了。

□王士全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