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文娱
3上一版  下一版4
 
《决胜时刻》:平常化中凸显的伟大才更感人
炎黄艺术馆 馆藏版画特展
徐悲鸿与齐白石
体育馆路街道 唱响“我和我的祖国”
礼让斑马线广场舞比赛启动
全民艺术普及月启动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9年9月2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决胜时刻》:平常化中凸显的伟大才更感人

 

由黄建新监制、导演,宁海强共同导演的电影《决胜时刻》于本月20日全国公映。该片截取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后,党中央领导人进驻北平香山,再次开启国共和谈、筹建新中国至10月1日开国大典那一段“关键时期”里,发生的形形色色的故事。

关于这段“共和国前史”,早在1989年新中国成立40周年献礼影片《开国大典》就有呈现,十年前同样由黄建新导演,云集百余位华语影星的献礼作品《建国大业》(2009年)对这段历史也有着浓墨重彩的表现。相较于《开国大典》和《建国大业》,《决胜时刻》在对建立新中国重大战略决策和历史事件的展现上,采用了更为具象化、人性化、平常化的手法,影片更多着墨在“伟人”周围的身边人上,通过身边人视角的切入,来呈现伟人更具平常化的一面,来描摹那段波澜壮阔的激情岁月。

比如警卫员和主席间的互动成为电影中着墨不少的段落:陈有富是毛主席身边的警卫员,而且身兼反特队队长,要瓦解反动派特务的阴谋。陈有富喜欢上播音员孟予,毛主席就替陈有富写情书:静女其淑,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让其转交孟予,成就了一段良缘……

在以往的主旋律电影中,对于伟人,都是完全按照史实进行严肃化铺陈展开,但是在《决胜时刻》里,着力挖掘了伟人们“平常化”“平凡化”的一面。再比如,毛主席跟儿女们的温馨相处,还时不时飙几句英语,爱看戏,爱吃红烧肉,关心身边人的喜怒哀乐……病中的任弼时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战友叫到一起,给大家动情拉了一曲小提琴,在悠扬的音乐中,闪回的是过雪山、种种艰难战役、出生入死的奋斗岁月……伟人们看似平凡化平常化的那一面,却恰恰击中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在影片首映之前召开的《决胜时刻》专家研讨会上,与会专家给予该片高度评价,其中《人民日报》政治文化部文化采访室副主编刘阳认为,影片成功突破了主旋律的狭隘定义和政治图解惯性,她说:“电影通过平行的视角,使领袖人物充满生活气息,让观众通过光影‘近距离’触摸到领袖”。这正是“平常化”的一种生动诠释。

从同类题材来看,正如前文所述,像之前的《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建军大业》,都是把伟人和重大的历史事件按时间点、重要性严肃化、史实化地展开,很少展示伟人们生活化的一面,他们充满高尚的理想,坚韧的意志,为了人民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看完之后,心中升起浓浓的感慨:伟大、光荣,此外,很难再激起具有平凡喜怒哀乐的普通人再多的代入感。即使出现伟人身边的普通人,也只是作为舒缓紧张情绪之用出现一两个镜头。

而把宏大题材像《决胜时刻》这样,用一半多的篇幅通过伟人身边人喜怒哀乐“平常化”“普通化”的表达,来折射那个宏大时代的写法则很少见,对宏大事件,从小的角度、小的人物切入,从“平常化”中去揭示不平凡的意义,其优势便在于能够让今天的观众也能把自己置身于那个时代,并与作品中的人物产生深深的情感共鸣。

《决胜时刻》里对渡江战役的展开,便采用了这样的方式。虽然参加渡江战役有千千万万普通人民,但影片只取了16岁的田二桥这“一瓢”,并跟随记录了他的心路历程:从想家到回家发现土改后家里吃上白米了,从为了守护这种幸福日子到毅然和乡亲们参加战役,再到为了战役的胜利献出了生命……由此,渡江战役通过田二桥这个鲜活的小人物,让观众有了生动可感的触觉;而千千万万为了新中国牺牲的人民,也通过田二桥,引发了观众最强烈的情感迸发——毕竟“平常化”中凸显的伟大更感人。

在感动与振奋,泪水和激动过后,“人民是历史创造者”这一情感共鸣随即水到渠成地扎根于观众心中。

□本报记者 余翠平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