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一棵秋天的树
时间河流里的生活重现
■征稿启事
三代装卸工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2019年8月1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三代装卸工

 

我师傅是共和国的第一代装卸工,别小瞧了装卸工这仨字,那个年代,国家粮库的粮食装卸工正经是个行当,是国家粮库里的主要科室。计划经济时代,城市居民、工业、畜牧业用粮供应,全靠国家调拨,没有粮食装卸工的存在,城市的粮食供应一天都撑不下去。

我算得上共和国的第二代装卸工。刚入行的时候,粮库还都是苏联老大哥设计的平房仓,听师傅说,平房仓之外的二百多个泥囤,全是师傅他们自力更生,用稻草裹上黏土搅拌上石灰,再拧成条一层层“堆”成的。他们那代装卸工,在建国初期,全凭着一腔热血,两米五高的粮垛,扛着二百斤的粮包,全靠体力一层层码上去。装满粮食的麻袋不捆口,口朝上“立肩”,还要走斜撑着的三米来高的跳板把粮食倒进囤里。

师傅描绘他们工作的场景的时候,我心想:多苦多累不说,每天走跳板,那该有多悬啊,跟杂技有什么区别?万一人在跳板上走不稳掉下来……但心里却对师傅们佩服得五体投地。

一列专列“捅”进了粮库的铁路专用线,卸车时间铁路部门是要限时的,所以那时粮列一进库,都叫“抢卸车”。一列粮食专列,小到十几二十几节车皮,大到五六十节车皮,铁路部门一般限时四到六小时。

时间一到,库外机车汽笛长鸣,火车机头就要进库“挂车”。每次抢卸车,你看全库都是风风火火的装卸工,那场面,用一场战斗来形容似乎都不足以表现。举个小例子:散粮卸车码垛,我师傅他们那辈装卸工,全靠手工“打撮子”灌包。五“撮子”灌满一包粮食,你算是条好汉。七“撮子”灌满一包粮食,你勉强算合格。不这么拼不成啊,火车专列全国一盘棋,你一个库点误了专列的时刻表,整个就乱了套了,到点卸不下粮食,那可是事故啊!

到了我们这一代装卸工,装卸火车早已用上了皮带输送机,每每卸车,师傅常常深深地叹口气:你们算是赶上好时候喽,机器把粮包送到你肩上,不用走跳板!那意思“你们还不知足”?

上世纪80年代初,全国的国有大型粮库又兴起了自力更生、自建砖仓,全库职工齐上阵。原来一座泥囤能装两节车皮散粮(120吨),建成后的砖仓,一座砖仓能装四节车皮粮食(240吨)。再后来,从辽宁又兴起了钢板仓、北京紧随其后引进德式钢板仓。

与之发展配套,铁道部又设计出了散粮自卸专用车皮,再也不用像师傅他们那辈人那样,成天撅着个腰,一撮子一撮子往麻袋里打粮食了,对接好输送机,作业只剩下开关机械、移动机械了。

第三代装卸工,其实已经“名存实亡”了,只不过人们还是延续着老的工种叫法。比如,我们这个库存25万吨的大型粮库,论仓型,最大的浅圆仓,一座浅圆仓能装9000吨粮食。9000吨什么概念?当初的泥囤,一座泥囤能装120吨(两节车皮)的粮食,到了砖仓时代,一座仓能装4节车皮(240吨)粮食。

9000吨,那就是能装150节车皮粮食,简直天上地下啊。再说人员和工作量,我们这么大的粮库,计划经济时代装卸工最多260多人,现在呢?最多6个人,差在哪儿?机械自动化呗!装粮车辆来了,车辆停在卸粮坑边,工人对好机械、按动机械开关、打开车厢流量口、粮食流入卸粮坑,工作塔控制室电脑操作员通过电脑屏幕信号,开启各道机械、监控各道机械运转状况。

师傅感叹,还是社会发展快,想都想不到。“你就说让我敞开胆子胡想,我也想不到今天的装卸工会是这样”。

□王士全

 
3上一篇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