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乡村小学当“孩子王”,学校不通公路不通电,课外可做的事,大概就是读书了。读的东西多了,就有写东西的冲动。那时候,大多数人还不知道电脑为何物,写作者的家当便是一桌、一凳、一纸、一笔。
写稿难,寄稿就更难了,往往一个乡镇才有一个邮政信箱,邮递员都是步行,快一点的要三天来一趟,慢一点得一周左右。后来,邻居亲戚家有两个孩子考上了中学,在镇上读书,他们便成了我的义务邮递员。每周末我将写好的稿子装进信封,贴好邮票,诚心诚意请他们帮我捎寄稿件,让他们一到镇上就投入邮箱,千万不要拖延。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坚持不懈地写稿和投稿。虽然苦,但乐趣也是有的,我的发稿率越来越高。
后来,电脑出现了,但其高昂的价格和神秘的操作技法使得一般人都望而却步。当时虽然好多报刊都公布了电子邮箱,鼓励写稿人投寄电子文稿,但大多数人仍然在用手写稿。自幼爱学习的我虽然笨手笨脚,但还是下定决心学习电脑技术,花了几个月的业余时间,终于学到了电脑基础知识。
那时绝大多数电脑仅能录入数据,还没有上网,要想通过网络投稿,还不是一件易事。首先要将写好的文档拷入软盘,再拿到有网络的电脑上去发送。网吧里的电脑虽然可以上网,但基本上都不配置软驱,无法使用软盘,只得另想办法。后来,得知一亲戚家新装了电脑,还接入了网络,于是我就拿着软盘去找亲戚。在他家里,我第一次见识了使用电子邮箱投稿的便捷。也就是那一次,亲戚帮我注册了邮箱,成了我投稿生涯中的“里程碑”。
从此以后,拥有一台电脑便成了我的梦想。但那时电脑比较少,也比较贵重,差不多要花费我一年的工资才能买上一台,这对一般的家庭来说,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后来,一同事说是电信公司有一种合约机,可以分期付款。于是,我毫不犹豫地签了协议,购进了一台品牌电脑,从此,我就像现在贷款买房者一样,每月定期到电信局还款。
有了自己的电脑,真是如鱼得水,写作的热情空前高涨,作品的产量和质量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没用几年,我就凭借着大量的发稿,被作协吸纳为会员。
从请别人“代邮”稿件,到如今通过网络瞬间“闪投”,记录了普通家庭拼搏奋进的脚步,见证了祖国日新月异的变迁。这一变化,仅是祖国70年来大发展的一个缩影。这样的变化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它温暖着我们,幸福着我们,也将激励着我们继续前行!
□黄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