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无所不能”的 工地老樊
亘古男儿一放翁
■征稿启事
从“火炕”到“地暖”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2019年7月2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火炕”到“地暖”

 

上世纪70年代的农村,天气异常寒冷。那时,我家的取暖方式主要靠火炕。

母亲做熟了饭后,会把灶门里多放些柴禾,不拉风箱,让柴禾自行燃烧,让温度保持得更久一些。

晚饭后写作业时,我就在床边放一张小桌,桌上放一盏煤油灯。写着写着手冷了,就把手伸到挨着灶台的被褥下暖和一会儿,已经麻木的双手很快就充满了温暖。写完作业,上炕睡觉时,炕头上的被褥暖融融的,钻进被窝的一刹那,一股温暖直抵心脾。

由于晚上烧的柴禾多,生产队里分的柴禾不够烧,因此每当放了学后,我和两个弟弟就拿上筢子去搂柴禾。搂的柴禾中,大多以树叶和杂草为主。我们沿着乡间的小道,拉着筢子一路而下。搂柴禾最好的季节是秋季。那时地里的庄稼刚刚收获,那些玉米叶、高粱叶还有棉花落成了我和小伙伴们争抢的对象。

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家户户都承包了责任田,富裕起来的农民开始烧上了蜂窝煤,冬天取暖就用蜂窝煤炉。把蜂窝煤炉放到屋里,讲究的买上几节烟筒,这样一来干净,二来还安全,不会发生煤气中毒现象。

那时我已经参加工作,单位里有蜂窝煤取暖炉。放假回到家时,父母先把蜂窝煤炉搬到我住的屋里烤一烤,等把屋里烤暖和了,再搬出去。

有时,吃完晚饭,如果恰巧又停电不能看电视,我就会和父母围坐在蜂窝煤炉前,一边取暖一边聊聊村里的家长里短,说说地里庄稼的长势。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样子,多年后想起来依然让我心生感动。

上世纪90年代,由于经济条件的不断好转,许多人家都用上了土暖气。那时,我已经结婚,住在购买的几间平房里。

平房里也安装了土暖气。那是一种烧散煤的取暖方式。外间屋里安上取暖炉,东西两间房里各安装上铸铁的暖气片,并各配有一个截门。有人住的屋里,就把截门打开,不住人的房间把截门关上,这样可以省些散煤。

那几年里,每年冬天的取暖季节,我都会到县里的煤场去买散煤,备下一冬取暖的用煤。用了土暖气的冬天,不再感觉寒冷,但却很麻烦。由于掏炉子、续煤,屋子里尘灰飞扬;同时还要每天把煤渣掏出来倒掉。没把子力气,搬煤、续煤、倒煤渣这些活儿,一般人很难应付。

2008年,我在城里买了电梯房,小区的取暖由热力公司统一供暖。有时坐在地板上,暖暖的感觉慢慢氤氲到全身,颇有小时候睡火炕的感觉,让我在寒冷的冬天享受到了春天般的温暖。

有一年的冬天,外面大雪飘飘,屋内温暖如春。站在窗前看着飘飘洒洒的雪花从天而降,我就想如果母亲还活着,住在温暖如春的电梯房里,会是一种什么感觉?老人家一定会感慨地说:现在的日子真好!

从“火炕”到“地暖”,见证了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变迁。伟大的祖国已经坚定地走过了从贫穷到辉煌的70年,让普通老百姓的幸福感越来越浓烈。祝愿祖国越来越强盛,越来越美丽!

□刘国文

 
3上一篇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