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家中文档,几百封书信摆放在我的面前,其中有父母的家书、朋友的鸿雁,更有当年我与妻谈恋爱时的情书,这些散发着墨香,凝聚着亲情、友情、爱情的信札让我想起了渐行渐远的书信时代。
走向社会后我收到的第一封信便是父亲写给我的家书。当时我在延庆初中毕业就响应号召到“广阔天地”去“大有作为”,远行的儿子永远是父母心中最大的牵挂,父亲在信中除了询问我生活得怎样?田间的农活适应吗?就是叮咛嘱咐我要与贫下中农打成一片,要与其他人员相处好关系……
我回信说:“一切都好,我长大了,能照顾好自己,知道如何做人处事,爸爸妈妈不要牵挂。”在插队农村的10年间,我很少回家探亲,连传统的春节也不一定每年都回家团聚。“每逢佳节倍思亲”的那份难以化解的乡愁,远离父母的那份思念和孤独总能在书信的字里行间见出端倪。那时候,信,融入了我诸多无法诉说的情感,给父母写信也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
从农村返回延庆城里后,婚姻大事成了我的头等大事。在那个没有电话的年代,谈恋爱完全靠书信沟通来培养双方的感情。
我写给妻子的第一封情书除了向她表示了爱慕之情外,还详尽地陈述了个人的基本情况,在敏感的年龄问题上,我将户口簿、小学至中学的毕业证书复印件一并附上,以证明我的实际年龄并不像我的相貌那样老。妻子看了我的这封与众不同的情书直发笑,说我老实得发迂。
在妻子写给我的情书中,我感触最深的有两件事:一件是她鼓励我继续参加高考。那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之前我连续两次参加高考未中,信心大失,加之我的年龄也已超过了国家放宽考生年龄的极限,因而不准备再去攀登这知识的殿堂了。
这时,她来信安慰鼓励我:“不要悲观,不要失望,我们每一次人生的经历都是我们自己的,无论是成功时的喜悦,还是失败时的痛苦,我们都必须坦然接受。”在她的关爱下,我重新带上希望与信心参加了中央电大成人高考,终于跨进了我梦寐以求的高等学府的门槛,圆了我的大学梦。
第二件是她劝我放弃父母让给我们的结婚房间,她在信中说:“你说父母准备腾出他们的房间让我们结婚,他们自己住堂屋,我看这样不妥。这不委屈了老两口吗?我看我们结婚的新房就布置在堂屋里,找一些马粪纸搭个顶棚挡灰尘,买两丈花布在堂屋里做挡帘就可以了。你也不必感到内疚,困难是暂时的,生活条件会一天天好起来的。”
每每读到当年妻子写给我的情书,我都感动得热泪盈眶,这些情书字字浸透了人间的纯情至爱,浸透了互相理解、互相关爱、互相信任的美好和温馨。这是多么纯真朴实的恋爱生活,这是多么诗意和美丽的日子。
结婚后我走上了业余写作的道路,除了与不少编辑发生过文字接触外,还和很多笔友及读者朋友有过书信往来。其中既有相熟的,也有陌生的,不少从未谋面的笔友屡屡见到我的名字与他们同编辑在一个版面,觉得是笔缘,遂来信交往。上世纪80年代末,经常与我在一家行业报副刊上相见的一位延庆朋友,从我发表作品的“作者简介”中见我同是延庆老乡,多次来信叙述乡情、笔情,还赠送我他出版的诗集。五湖四海的朋友来信,使我在人生路上多了一份真情,多了一份慰藉。鸿雁传书中,情感亦随之传递延续着。
回首望,不过短短70年,实乃翻天又覆地。值得记忆的往事何止是书信。这也让我感慨不已,国家的强大使我们的生活变化太快、太大了,我庆幸自己遇上了这个伟大的时代!
□李阳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