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工分 工钱 工资
12306里的 “知心姐姐”
从今不薄读书人
■征稿启事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9年6月1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工分 工钱 工资

 

不得不佩服中国语言文字寓意的博大精深,同样是付出劳动得到报酬,却能以“工分、工钱、工资”来划分,甚至这种划分中饱含着时代情感,富有强有力生活剧变的节奏。我偶然发现,还是从不识字的乡下母亲口中感知到,七十开外的母亲说起“工分工钱工资”,充满了中国式的农民智慧和幽默。

说起“工分”,母亲定会在“工分”前加个“苦”字,仿佛一下子把人拉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计划经济农村的劳动场面,凄风冷雨。“苦工分”成了母亲嘴边教育少年的我们乃至我们的后辈的生动教材。虽说父母“苦工分”的岁月对于我们七零后还残存模糊的记忆,但对于八零后以后的人,却是一种难以想象的天书。但经过母亲忆苦思甜的生动演说,我们和后辈时常迎合母亲情感的倾诉——那时候,天还麻麻亮,就被队长上工的哨声唤到田里。大腿根深的水田里,男人像牛一样在拉犁,蚊虫密集的秧池田,女人比赛着拔秧苗……要知道,一个成年男劳力一天辛苦下来,才算一个工,一个工仅有5分钱;一个成年女人一天累死累活在田里苦下来,仅有男人的八成工,尽管有些女人甘愿吃得男人的那份苦,参与拉犁、萳泥搞草塘、挖墒等重力气活,才赢得一天5分钱的工钱,那份苦,只有参与的人深知其中滋味……

谈到“工钱”,母亲的语气明显比“工分”来得轻松了许多,她喜欢在“工钱”前缀上“挣”字,表达一种额外收获的心情。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里下河地区的农村先后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告别了“上工吃食堂”的集体主义,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兴奋地躺在自家的田地上还在笑。土地懂得感恩,只要谁舍得洒下汗水,回报必然是丰收。连续几年,家中有了余粮的同时,农活清闲时也积余了闲适时光,于是有人趁着冬闲,跟着建筑队做小工,挣点工钱,贴补家用或改善生活,诚然“挣工钱”因人而异,生活积极向上的,夜以继日挣工钱,无人妒忌;生活喜欢一成不变的,趁着冬闲养养身子骨,也无人笑话,毕竟农民靠田地吃饭,养好身子骨,侍弄好庄稼地,这是硬道理……

扯上“工资”,母亲的神态眉飞色舞,她在“工资”前镶上“拿”字,无不在传输她年老“坐享其成”的开心。千禧年后一两年,国家先后出台系列惠农的好政策,其中子女缴纳养老保险的,父母年满60周岁可以享受每月60元的生活补助,起初帮母亲办理,她始终不相信,等她领到邮政储蓄本,果然每月在储蓄本上领回60元时,她才确信,不无自豪地说,做梦也没想到,做了一辈子农民,到老还像城里人拿起了工资。如今母亲的工资逐年增长,再加之她自己的口粮田和劳力田租给村委会,她的储蓄本上每月可领到二百多元的工资,稍有空闲,母亲和几个乡邻老姐妹结伴乘老人免费的乡村公交去镇上。早已和她们熟悉的年轻售票员,逗趣问,奶奶们今天又去镇上看戏吗?奶奶们喜悦着齐声答——拿工资啊!

工分、工钱、工资;苦、挣、拿,简洁明了的几个词组汉字,恐怕最能代表像我母亲这一代的农民,与祖国70年的发展巨变……

□胥雅月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