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快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无底薪劳动者权益不能肆意被侵害
要做垃圾分类的“明白人”
仅有奖励办法还不够
“无声餐厅”背后 需要有形关爱
“假洋教练”
消除就业性别歧视依然任重道远
网约车失物管理办法 具有示范作用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9年6月1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无底薪劳动者权益不能肆意被侵害

 

对于无底薪用工模式劳动用工监管不能疲软。让员工无底薪奔跑虽然可行,但是员工的合法权益却不能“裸奔”。从劳动用工监管来看,有必要加强对某些无底薪情况高发的行业的排查。

曾几何时,“无底薪”一词对广大劳动者来讲,是个遥远而陌生的词汇。但最近,朋友圈又流行起一碗“毒鸡汤”:天将降“重金”于斯人也,必先使其“996”再使其“无底薪”……关于“996”的讨论热度未消,某互联网企业取消旗下18万快递员底薪新闻又将“无底薪”这个话题推上风口浪尖。(据 6月12日 《劳动报》)

正如媒体调查显示,无底薪行业都有一些共同特点:灵活就业性明显,劳动强度大,入行门槛低;还伴随从业人员自我维权意识的淡漠。的确如此,无底薪看似是干活灵活且工资灵活,但事实上远非如此。不容忽视的现实是,一旦劳动者因客观原因完不成工作,就有可能失去最低工资保障,更深一层来讲,无底薪工作存在的法律风险也不容小觑。

据劳动法实务专家介绍,无底薪工作存在着一定风险。一是,诚如前述,无底薪带给劳动者的首要风险就是保障缺乏;二是,用人单位将经营风险转嫁到劳动者身上;三是,无底薪遵循的是多劳多得的原则,在激励员工的同时,也会造成劳动者为了获取更多工资报酬而过度工作。同时,加之劳动者法律维权意识淡薄,就极容易造成权益侵害。

规避无底薪就业风险,其一,用人单位当增强法律意识。根据《劳动法》我国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内履行了正常劳动义务的前提下,用人单位支付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故此,无底薪虽然每月资不固定,但当月工资或小时工资低于最低工资标准时,就违反了规定。用人单位理应依法保障劳动者权益。

其二,对于无底薪用工模式劳动用工监管不能疲软。让员工无底薪奔跑虽然可行,但是员工的合法权益却不能“裸奔”。从劳动用工监管来看,有必要加强对某些无底薪情况高发的行业的排查,对于违法违规用工行为既要及时纠偏,也应通过有效的法律惩戒以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另外,加强劳动法规知识的宣传,提升劳动者维权意识与能力也很必要。

其三,充分发挥好各级工会组织的作用。比如,上海市总工会去年首次推出了“灵活就业群体工会会员专享基本保障”, 类似快递员等上海灵活就业群体的工会会员,都能获得专享基本保障。这样的举措就值得借鉴。同时,媒体的建议也值得尝试,即针对无底薪现象高发的行业建立相应行业工会,让劳动者权益能更好地通过协商沟通得到解决。

同样,对于劳动者本人也应注意自身权益的保护。比如,劳动者有权了解无底薪工作模式下的工资计算标准、劳动定额或绩效规定等。并且,劳动者有权要求单位支付工资时不得违反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同时,更应提升法律维权意识,对无底薪导致的侵权现象,应直接拒绝且果断依法维权。

□杨玉龙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