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失忆的银项链
父 爱 如 树
这个世界,有一种精神不死
■征稿启事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9年6月1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这个世界,有一种精神不死
——三访燕南园
 

叶朗先生告诉笔者,《黑格尔美学》两大卷三大本,还有《歌德谈话录》、莱辛的《拉奥孔》,加在一起大概150万字,朱光潜先生花了3年时间进行翻译出版,而那个时候他已80岁高龄了。“这是一种惊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所以后来朱先生去世的时候,我写了一篇文章悼念他。”

56号院的房子里别有洞天:中间一排会议室,适合举行研讨会;天井里,一方石头和一丛竹子,给这个小院增添了无限江南韵味……

一段段历史,一件件往事……从冯友兰到朱光潜、宗白华,叶朗先生的回忆,仿佛使时光倒流回那些风云变幻的年代,一位位以往离我们比较遥远的先贤形象顿时鲜活起来。

而叶朗传承了先生们的精神:他不仅出版了《中国小说美学》《中国美学史大纲》《胸中之竹——走向现代之中国美学》等众多著作,还组织30多所大学150位专家花12年时间编了一套10卷19册1100万字的《中国历代美学文库》,更在这里创办了北京大学“美学散步”文化沙龙,至今已经举办20多次,每次二三十人,“举办美学沙龙,就是为了继承北大人文传统,请一些著名学者,其中有科学家、艺术家,体现文理交融”。

叶朗先生几年前开始组织开设网络“审美和艺术”课程:“在北大讲课,500人的教室是最大的教室了,可是网络课就不同了,包括艺术审美、昆曲、敦煌、红楼梦等,加在一起,已经有2600个学校64万人选课,你说这个面多大?!这就是教育公平,了不起!”

“这些朴素的院落,曾经是群星荟萃的地方,曾经是北大的灵魂所在。”2018年,北京大学120周年,一位校友这样写道:“燕南园依旧笼罩在康德宣讲灿烂星空的神圣光照之中,北京大学由蔡元培开创的人文传统没有中断,燕南园海棠依旧。燕南园,是北大当之无愧的象征,是一个民族值得珍惜的精神家园。”

燕南园入口处,耸立着两座石碑,据说是乾隆年间的物件,是从圆明园移来的,人称“花匠碑”——从清末到如今,这碑,已经见证了一个多世纪的时光,也印证了一个道理: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精神不死,有一种灵魂永在。(三十四)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