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父亲的 眼神
“装傻”的教育境界
“我和我的祖国”征文 期待您的来稿
这个世界,有一种精神不死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2019年6月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这个世界,有一种精神不死
——三访燕南园
 

沿着楼梯往上走,才发现这栋楼实际上是三层:一层是大会议室、3D影片观赏室;二层是研究院教师的办公室,以及一个小型会议室;三层是图书室和展览厅,四周书柜里摆放着一些图书,中间是空荡荡的。在这栋有历史、有文化的美式建筑里办公,应该别有一番风味吧。

在这里工作多年的年轻女子,是河北高碑店人,因为小家也在高碑店,每个周末乘坐高铁往返北京和高碑店之间,享受高铁“同城效应”的便利。听说我们对燕南园的历史感兴趣,她热情地找来几本《北大燕南园的大师们》,我们同行的人人手一册,让人感动。

51号院隔壁,是有着两层小楼的66号院,曾是冰心和吴文藻夫妇的新居,从1929年起一直住到1938年,当时在北京大学任教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和妻子海伦是这里的常客。“文革”后期,朱光潜先生也曾经搬进这栋楼居住……

两座石狮,仅容一人过的青砖院门……走进燕南园57号,迎面豁然开朗,几株四季苍翠的油松格外引人注目。

“这里就是冯友兰先生居住过的‘三松堂’。”虽然饱经磨难,冯友兰在生命的最后10年,在“耳目丧其聪明,为书几不成字”也就是半盲的状态下,通过口述、助手记录的方式写作,到1990年7月完成共7册总共150万字的《中国哲学史新编》一书,4个月后即11月26日,95岁的他从容离世。

离世前的日子里—— 1989年,冯友兰身体状况日渐下降,经常住院,他对女儿宗璞说:“我现在是有事情没有做完,所以还要治病。等书写完了,再生病就不必治了。”

家学传承,在这燕南园体现得尤为充分。冯友兰的女儿宗璞,是一位才华横溢、闻名遐迩的作家:2005年,她所写的《东藏记》获得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家学渊源 同行“小鸟”

与57号院相邻的,是58号院,同样有一对精巧的石狮子把门。

这里居住过一家两代人,都赫赫有名:国学大师汤用彤和他的儿子汤一介。

汤用彤自幼学习英文,后来学习梵文、巴利文,还通晓法文、日文,在北大执教30多年,讲过中国佛教史、魏晋玄学、印度哲学史、西方哲学史、欧洲大陆理性主义、英国经验主义、逻辑学等课程。

季羡林、任继愈在《国故新知:中国传统文化的再诠释——汤用彤先生诞辰百周年纪念论文集》和《汤用彤全集》两书序言中,都阐述了这样一个观点:自清末以来,中国学术界由于种种原因,陆续出现了一些国学大师,汤用彤就是现代中国学术史上少数几位能会通中西、接通华梵、熔铸古今的国学大师之一。

(三十一)

 
3上一篇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