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已经表明,单纯靠“公民同招”的政策来“堵”,堵不住家长们追捧优质民办校的脚步,因为“民办热”的实质还是“择校热”。根本的解决办法,也是人们最期盼的是,政府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切实提升公办校的教学质量及师资待遇,使教育资源尽可能均衡配置,以满足大多数人对优质教育的渴望。
一年一度的中小学招生工作如期进行,有关择校的话题也再度成为热点。引人注目的是,优质民办学校越来越受到许多家长的青睐,甚至有人满为患之势。为此,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要求,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统一管理,严格执行招生简章、广告备案制度,公开公示招生计划、招生范围、招生方式、收费标准等,对于报名人数超过招生人数的民办学校,要指导学校采取电脑随机派位方式招生,不得招收不符合条件的学生在校就读。北京全市统一规定,民办学校招生要在5月25日至6月9日之间组织完成,禁止“抢跑”。
优质民办校缘何如此受青睐?教育主管机关何以这般强调监管?
众所周知,择校现象的出现缘于教育资源的不平衡,使得不同学校的教学质量有了优劣之别。家长择校是为了孩子的未来发展有一个好的起步,一个更坚实的基础。人同此心,不难理解。始终“热度”不退的公办重点学校招生“挤破头”就是最好的证明。
现在的问题是,曾经难入家长们“法眼”的民办校,为什么短短几年就成了“香饽饽”呢?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优质民办校舍得投入,无论师资力量、硬件设施,还是教学方式、生源结构,都在努力赶超公办校。当它们达到了一定的高水准,而优质公办校择校空间被政策压缩,不能满足需求时,自然就成为人们趋之若鹜的目标了。
以师资为例。中小学教师待遇问题历来为舆论关注,但如何提高却受到各种条件(包括政策)的制约。而民办校在这方面有着相当的自主权。有报道称,民办学校学费收入主要用于教师工资、场地租用、硬件更新等方面,前者占到学校支出的大半,且一般优质民校的教师薪酬比公办校高出20%以上。这样的条件自然可以吸引、招徕更多的优秀师资。因此,一些公办校的优质教师被民办校挖走了。而优质的师资决定着优质的教学质量,家长们选择优质民办校,除了看重学校本身的条件和实力,很大程度上是冲着优质师资去的。
在上述背景下,由于以往民办校可以提前招生,结果出现了“民办掐尖、公办保底”的现象,给一些原本教学条件和教学质量较差的公办校带来更严峻的招生窘境,由此引发教育主管部门出台“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的政策,意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由于民办校的招生优先权被限制,家长们的选择余地也相对压缩,可能使择校热降温。但实践证明,这一措施并没有降低一些家长追捧优质民办校的热情,即使竞争激烈、学费上涨,也宁肯舍“公”而就“民”。
有评论说,义务教育领域“公退民进”现象已不新鲜。这个判断是否正确姑且不论,现实已经表明,单纯靠“公民同招”的政策来“堵”,堵不住家长们追捧优质民办校的脚步,因为“民办热”的实质还是“择校热”。根本的解决办法,也是人们最期盼的是,政府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切实提升公办校的教学质量及师资待遇,使教育资源尽可能均衡配置,以满足大多数人对优质教育的渴望。那时,无论公办、民办,人们也就不必费尽心思地去择校了。
□张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