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铃铃,这里是12351职工服务热线,请问您有什么需要帮助的?”3月的一天,位于西城区虎坊路北京市职工服务中心一楼的12351职工服务热线大厅,接到了这样一通咨询电话。每天这里的电话铃声都会此起彼伏地响起,或法律求助,或政策咨询,或温暖帮扶等等这些涉及职工切身权益的内容,都会因为这一根小小的电话线连接起工会与职工,成为工会组织与广大职工的“贴心线”。
近年来,首都工会以职工需求为导向,贴近职工精准服务,创新工会服务品牌。2017年修订了《市总机关和直属事业单位开发会员服务项目暂行办法》,引导各级工会组织开展文体推介、技能助推、心理关爱、意外保障等工会特色“十大品牌”。截至目前,职工服务体系工作平台累计观影观演、亲子活动、旅游休闲、教育培训、医疗健康、生活服务、婚恋交友、文体活动等各类职工服务项目12527个,服务会员2561万人次,得到了职工的广泛认可。
服务阵地建设探索新路径
现如今,在像中关村智造大街这样的公共区域办公,下班了,想去公司职工之家或健身或休息,员工再也不用担心“吃闭门羹”了,因为这里有为员工提供24小时服务的公共区域职工之家。记者在中关村智造大街职工之家看到,自助餐饮、自助休闲、自助咨询、自助阅读,以及工会会员服务卡自助激活……这些都是为职工免费提供的工会服务。
去年以来,市总工会积极探索职工之家建设新路径,提出建设“公共区域职工之家”和“职工暖心驿站”,吸纳社会资源参与工会服务,让职工随时享受工会服务。在商圈、楼宇、车站等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公共区域职工之家,把原来单位内部的职工之家,扩展到社会、公共区域层面,为职工群众提供及时方便的工会服务。在便利店、加油站、银行网点、房屋中介等不同业态场所,推广建立职工暖心驿站,因地制宜地开展“小而精”的便利服务。
2018年,全市共建成公共区域职工之家14个、示范职工之家145个、百人以上新建会同步建家企业811个、职工暖心驿站9650个。
帮扶困难职工贵在“精准”
“提到帮扶职工就离不开一个词叫精准帮扶,而精准帮扶,贵在‘精’和‘准’。”这句话,已经成为了从事工会帮扶工作人员的共识。
近年来,北京市总工会成立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出台《解困脱困工作实施办法》,目的都是为把“精准”贯穿职工帮扶的全过程。《实施办法》的出台,其主要目的有三点:一是生活底线基本兜住,确保困难职工家庭生活水平至少达到北京最低生活保障线;二是帮扶待遇逐步提高,根据北京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居民生活消费水平和本级工会筹资水平等情况,逐步提高帮扶待遇;三是帮扶对象适当拓展,在做好建档困难职工家庭帮扶救助的同时,适当拓展帮扶对象,扩大临时救助范围。
据统计,全市在档困难职工户数从2014年的7666户减少到692户;“两节”送温暖、金秋助学等方面累计投入资金4.67亿元,走访慰问3.5万户职工家庭,帮扶1.1万名困难职工子女,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职工身边。
建设“创新型”工会
首都工会除了“精准”帮扶困难职工之外,还在关爱女职工方面做了很多创新工作,让她们享受了来自工会的关爱。其中,北京市总工会开展的“母婴关爱室”“子女托管班”等创新举措让不少职工拍手称赞。
2014年初,“母婴关爱室”建设工作启动,在各级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工会女职工组织的积极努力下,目前市总工会挂牌“母婴关爱室”达到了2020家,涵盖了各类企事业单位和包括大型商场、长途汽车站、公园、体育场馆、银行、医疗机构、工会服务站在内的公共场所,在社会上树立了良好的示范,被纳入北京市政府折子工程。
从2015年起,以职工单位(街道社区)工会运作、市总工会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的方式实施职工子女暑期托管服务。截至2018年,市总工会资助基层单位累计开办职工子女暑期托管班293个,服务职工子女10500余人次。
□本报记者 白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