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北京,究竟蕴藏着怎样的历史文化遗产?有着怎样尘封已久或有待揭示的秘密?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好的教材。从李大钊故居到国家博物馆的3公里初心之路,从京郊桃园到极具现代感的汽车工厂,让我们走进北京,走进老城,在历史和现实的强烈交织中,在人和物的“讲述”里,探寻古都里的一个个密码、表象背后蕴藏的本质。
北京,一条街巷储存的民族“复兴密码”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新文化街、绒线胡同,这条总长约 3 公里的街巷,较之北边紧邻的长安街,只能算得上是“寻常巷陌”。但即便在每一条街巷都有故事的北京城,这条东西连通的街巷,串起的历史风云,仍然是那么不寻常。
秋日的阳光,洒落在新文化街西端附近一座四合院里,温暖而恬静。北京市西城区文华胡同24号,这座古朴、寻常的院落,90多年前,却是一个远比史上“寄奴”刘裕要不寻常很多倍的人,生活了近4年的居所。
“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这个不寻常的人就是李大钊,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
当年叫“石驸马后宅35 号”的这座院落,是李大钊在北京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正是这一时期,他领导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发起成立了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据党史专家考证,中国共产党筹建时期的许多重大活动,建党初期中共北方区委的一些重要会议,就是在这座院落进行的。在这里,李大钊多次会见共产国际代表,接待进步青年传播共产主义火种,写下许多“求达真理”的文字。
90多年前,曾居住在新文化街西端的李大钊,为共产主义和信仰慷慨赴死。在他身后,相比辛弃疾笔下的“金戈铁马”,真正“气吞万里如虎”的共产主义与信仰,让一个古老民族走上了伟大的复兴之路。
90余年后,临近绒线胡同东端的人民大会堂,李大钊参与创建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拉开序幕,“两个一百年”的灿烂图景,正一步步向我们走来。
再往东,穿过天安门广场,就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内“复兴之路”展览上,编号 0001的文物,就是90多年前李大钊就义的绞刑架……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在李大钊同志等革命先烈为之献身的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勇往直前,艰苦奋斗,创造了亘古未有的历史伟业。从李大钊故居到国家博物馆,这短短3公里路,分明储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密码”,分明是中华民族如何走上复兴之路的缩影。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夕,我们重访李大钊曾无数次走过的这条路,放慢脚步,穿越时空,试图从这古国古都的古街巷,寻找今天这个“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力量之源。(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