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北京市迎来首个清明祭扫高峰。记者从市清明节群众祭扫服务临时指挥部获悉,3月30日全市222处祭扫点共接待群众61.5万人,疏导机动车13.1万辆,同比去年分别增长5.49%、15.93%。(3月31日《北京青年报》)
清明的主旨是纪念先人、慎终追远、缅怀先烈、展望未来,祭扫先人陵墓成为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传统习俗延续,用烧纸的方式祭祀的习惯根深蒂固,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很多人认为,“祭祀上坟不烧纸的失去了应有的味道,也不符合祖辈传下来的习惯。”漫天烟雾污染了环境,随处可见的明火也成为火灾高发的重要原因。每年清明祭扫期间,防火形势就异常严峻,尽管火警等级不断升级,但由于防范难度过大,每年因扫墓不慎引发火灾,造成山林焚毁甚至人身伤亡的事件不断上演。
清明祭扫当以安全为第一要务,首先要让每个人守好安全第一道防线,以提升意识、文明祭祀、规范行为和协助管控作为基础。一方面要进一步通过法律宣传,让公众心存后果敬畏并恪守法律底线;另一方面,应把移风易俗作为一项打基础,求长远的行动,改变传统的焚烧陋习,转变为用鲜花代替纸火,用电子网络、制作信件、点播歌曲、丝带寄思等别样的新式文明祭祀。在此基础上,政府相关部门、民间组织和各级志愿者应研判并梳理出火灾高发易发地点,加大重点时间,重点地段的巡查巡逻,对不文明的焚烧行为果断进行干预。与此同时,还应遵循“火案必破”的基础原则,对造成重大损失的火灾肇事者要依法惩处,对履行防控措施不力的责任人员,也应追究其应有的责任,以此倒逼公共责任的落实,以文明的名义的清明祭扫,才不会成为不文明的悖论。□堂吉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