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跟随老师学习《论语》,使我对这本影响中国几千年的经典著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仁”在《论语》中出现了109次,是很重要的概念。但是在《论语》中,孔子没有给出“仁”的定义,他只是讲怎么做才叫“仁”。遍览孔子的“仁”说,其核心的内涵是“仁者爱人”,这也是《论语》最核心的内涵。
上古时期人们敬重鬼神,“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但孔子强调人比鬼神更重要,“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提出“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疑问,将人放在了更高更重要的位置上,这在当时是划时代的进步,是“爱人”的体现;孔子生活在奴隶制时代,奴隶“命如草芥”,但是孔子非常反对这样做,愤怒地说出了“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的责问,也可以看出孔子“爱人”的思想;而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让普通百姓受教育,有出人头地的可能,这是“仁者爱人”思想的真正反映。
同西方的“博爱”、墨子的“兼爱”不同,孔子认为“仁”要从自己最亲近的人开始,也就是说,孝悌是仁的根本。儒家顺应天然的人伦情感,认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兄弟都不爱,而空谈爱陌生人,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人性的。孔子批评墨家的“兼爱”,这种没有差别、对所有人平等的爱,是虚伪的爱。 孔子主张的“仁爱”是以自然的人伦情感为基础,进而再推及到所有人身上,就像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才是真正的仁爱,是既顺应人情又有所超越的大爱。这种爱从亲人推及到所有人,甚至推及到自然万物,对大自然的一切生物都关爱,合理利用,不放肆掠夺,“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这也是中国文化的基本观念,人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万物一体。
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这也正像我们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吧,因为内心深处真正的热爱和信仰,所以虽然前行的道路上有荆棘有冷雨,仍然坚守,仍然笑对。
□人大附中二分校 杨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