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快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善待“外卖小哥”是文明社会的应有属性
别让盗版《故宫日历》成文化之殇
三令五申说“减负”
“一窗通办” 应该推广
杜绝有害APP侵蚀校园
别让智能门锁 “锁不住”安全
工会爱心驿站传递温暖正能量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9年1月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三令五申说“减负”

 

2018年最后一个工作日,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中小学生减负措施》,从政府、学校、校外培训机构、家庭等多方面作出明确规定30条。有媒体回顾,自1955年7月教育部发出新中国第一个“减负令”——《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以来,国家层面以专门文件方式发布的“减负令”不下10道。此次又称“重磅文件”,让人有话要说。

治理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问题,如此三令五申,波折反复却久治不愈,说明什么?说明问题根深蒂固。要根治,既要多方合力,也要挖挖根源。

30条规定涉及四个方面,哪个更关键?有人说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是“罪魁祸首”,有人说家长望子成龙增加了孩子负担,有人说培训机构“雪上加霜”,窃以为,地方政府的教育政策导向、考评制度才是前述三方“层层加码”的根源。试想,如果地方政府不给教育部门和学校下达升学指标,不把升学率与学校考核、绩效奖励挂钩,学校就不必把压力传递给老师、学生,家长也不必再逼着孩子参加校外培训,培训机构也就没了“生意”,学生减负还那么困难吗?

在这点上,中央站位高远,看得更清楚。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问题”;这次的30条,也对地方政府明确下达了“禁令”,再不采取行动,真该“打板子”了。

“有什么样的考试评价制度,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这话虽然不大全面,但却有道理。毕竟,学校、家长、培训机构都在围着“制度”转。

最后敦请各类媒体:炒作考试成绩排名和升学率,宣传“高考状元”“抢跑文化”“超前教育”……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为了孩子减负,请自律。

□一刀(资深媒体人)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