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快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让报刊亭成为首都的“文化地标”
“双11”,商家要多些真诚少些套路
期待“电子身份证” 能够走向全国
民企量身定制 “服务包”当倡导
控烟难
社会需要更多的男护士
关爱留守儿童 需要群策群力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8年11月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报刊亭成为首都的“文化地标”

 

报刊亭的存在不仅是一种文化标志,而且具有文化宣传、便民服务、城市管理等功能。搞好报刊亭建设,扩大报刊亭服务,是政府的责任,也是每一个市民的义务。

据媒体报道,北京市城管委会同市商务委已完成《关于规范提升邮政报刊亭的工作方案》,并提请市政府审议。方案提出了一揽子任务措施,“将报刊亭打造成精致的城市家具、新型的阅读空间、便捷的服务载体。”如何解析这“城市家具”“阅读空间”,可以见仁见智,但有一点共识:北京的报刊亭不会消失了,而且会有提升与发展。这无疑是个好消息。

报刊亭曾是许多城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标配”之一,但如今却在陆续消失。究其原因,无外乎两个,一是互联网发展迅猛,挤压了纸媒生存空间,报刊销量大幅下降,经营难以为继;二是创建文明城市活动,处处要求整洁美观,占道经营的报刊亭自然成为首当其冲。所幸北京的报刊亭仍然有不少存在,成了首都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

据市工商局统计,目前北京还有报刊亭1186处,虽然比十年前高峰时减少了半数以上,但基本能够维持正常经营,这与北京人的文化消费有重要关联。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其中306处的经营范围包括食品销售,就是说,如果单纯销售报刊,经营还是难以支撑。可见,报刊亭扩大经营范围已是一种必然趋势。

报刊亭扩大经营范围,并不意味着什么都可以卖,变成“杂货铺”。它“扩容”后的主要功能依然是提供文化服务,在给喜欢纸质阅读的人群提供便利的同时,给有其他文化需求者提供多样性选择,譬如增加文化演出和体育比赛门票、旅游纪念品(包括明信片、地图)的销售,提供WiFi站点服务和电话充值业务,张贴文化海报(以不影响市容为限)等等。这样不仅丰富了报刊亭的服务项目,提高了经营者的收入和积极性,而且有助于强化报刊亭的文化内涵,繁荣城市文化消费市场,引领健康生活方式,可谓借势发力,一举多得。

报刊亭能否出售小食品,可以探讨,但售卖有限度的饮料,在许多国家是司空见惯的。报刊亭的设置地点,有人建议退路进店或移至社区,都有一定的道理。不过,在避开交通要道,保证安全且不影响市容的前提下,保留部分占道经营,也非完全不可能。与此同时,对于报刊亭私搭乱建、违法经营,必须严加整治。整治违法,就是对守法的保护。

据报道,这次提交市政府审议的《关于规范提升邮政报刊亭的工作方案》,包括规范整治存量、研究制定设置与管理规范、编制布局规划、严格控制设立、加强经营管理、推进管理立法、研究探索扩大零售新渠道等各个方面,考虑十分周密,可以预期,上述讨论的问题都可望有所答案,合理解决。

北京是文化古都,有浓厚的文化积淀和文化氛围,历史上就是许多重要报刊的发祥地,拥有广大的读者群;即使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纸媒仍是诸多读者所爱。报刊亭的存在不仅是一种文化标志,而且具有文化宣传、便民服务、城市管理等功能。搞好报刊亭建设,扩大报刊亭服务,是政府的责任,也是每一个市民的义务。相信经过规范和提升的北京报刊亭,会更加突出文化、便民、公益属性,成为首都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和星罗棋布的“文化地标”。

□张刃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