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乡音民情话富足
妈妈是超人
■独家连载
■征稿启事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8年10月3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乡音民情话富足

 

我跟随区“乡村难忘纪事”摄制组到乡村采写相关内容。我们坐在村头大槐树下,坐在农家热炕头上,听村民讲述刻骨铭心的记忆,讲述今昔生活的变化。

村里一位姓丁的支委负责接待我们,他是七零年生人。“我小时候,家里连爷爷奶奶8口人,一年也吃不上肉星儿。有一次到从城里搬回村住的人家玩,他家做饭,弥漫出香香的味道。同去的小伙伴都用劲吸溜一下鼻子,悄悄问才知道做的饭叫脂油饼。那香味呀,一直在脑中打转转儿。后来住在我家的知青腊月回家,临走的时候倒进我家泔水桶里一盆剩菜,几片白色的肉片像小船在上面漂着,油汪汪的。晚上,我终于吃到脂油饼了。当时哪儿好意思说,第一次吃脂油饼的肉,是从泔水缸里捞出来做的呢!”丁支委很生动地讲述着童年难忘的经历,脂油饼就像珍珠翡翠白玉汤一样,醇香和美好能铭记一辈子。

“我60多岁。丁支委讲的也让我有了回忆。”当过村里几年会计的老刘接着说,“改革开放前,村里流传着顺口溜:‘玉米面的肚子,嘟来咪的裤子,没钱花卖俩兔子。’这主要是家庭妇女的状况,没有多少白面大米,整天吃棒子面,穿的衣服是不要布票也很便宜的人造棉,很软,像音乐简谱的1、2、3。零花钱不是养几只鸡卖鸡蛋,就是喂几只兔子卖了。那时候吃得不好,也没有什么衣服,村里人人都长虱子。记得我闺女刚上一年级,回来说,她交作业,小辫子上有2个虱子往出爬,老师抬头看见赶紧给捉下来。她班里小同学都说老师真好,像妈妈!30多年过去了,我闺女当上一名小学老师。她说教纪昌学射箭的课文,纪昌用牛尾巴的毛系住一只虱子悬挂在窗户上练眼力。虱子是什么,孩子们都不知道——现在的孩子谁见过呢?我寻思,现在大人孩子都不生虱子,不就是衣服多、卫生条件好了吗?!”说到这里,老刘指着身上的衣服说,“改革开放前咱们都穷,穿衣就将就;现在有钱了,咱就讲究。你看我这身衣服,和年轻人一样,也要讲究料子、款式、牌儿。衣服三天两头换,谁还生虱子呢?”老刘说到这里,大家直点头。

“我们老两口都是黄土埋脖子的人!我88岁,她89岁,这一辈子,就觉得现在生活那可是最好的!”村里德高望重的老寿星刘老朗声说:“我大概七八岁,那时候鬼子在咱村西边修炮楼,只要打那儿过,就让鞠躬——甭管是大人小孩。后来看见黄帽子上有‘屁帘子’的,就恨他。改革开放的时候,我不到50岁,包产到户,打的粮食在院子里堆成小山。旧社会地主也没有这么多粮食。从那以后,村里年年有变化,修上大公路,打上井,家家户户盖新房。你看现在,吃的饭菜天天不重样,住的是二层小楼,拿个手机又是电话又能听新闻,我们老两口整天溜达晒太阳,还给咱养老钱。生个病,吃药打针有新农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也花不了几个钱。像神仙一样,这样的好日子做梦想不到。”刘老的话就像村头大槐树的叶子密密匝匝。

我们走到田野乡村,走进农户村院,聆听带着乡音民情的话语,没有多少数据,也没有影像材料,但都是他们经过岁月沉淀而生发的回忆。看着他们,深切感受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与他们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到日益改善的村容村貌,他们在享受着改革开放给农民带来的富足和美好!

□赵文新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