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快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企业客服岂能成甩锅客服
强化监管方能避免大数据“杀熟”
警觉职工过劳问题
不能任由“最低消费” 坑害消费者
冷热不均
治理“靓号”高收费还应擦亮规则
校园食品安全 要抓实抓牢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8年10月1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治理“靓号”高收费还应擦亮规则

 

使用多年的普通号码,却在一夜之间“被靓号”,还多了最低消费限制。不少用户苦于换号麻烦,不得不乖乖缴费。除了被莫名升级的“靓号”,有些吉祥、顺耳的号码的确是用户特地办理的,但不少人并不清楚,自己签订的“靓号”协议,背后还隐藏着长期的最低消费限制,有些甚至“长过寿命”。(10月10日《新华每日电讯》)

有人可能要说,正因手机“靓号”承载着吉祥美好寓意,具有好听好记的特点,有的用户的确愿为它支付高价。但这并不能成运营商可向用户收取“靓号”选号费或占用费的理由,否则只会加剧运营商认定“靓号”的主观随意乃至任性。手机“靓号”到底该何去何从?运营商到底该怎么分配“靓号”才算公平合理?消费者首先要转变观念,特别是要消除虚荣、攀比、跟风等不良消费心理,手机号码不过只是一串数字而已,不必附着太多吉祥美好的涵义;在选择认购“靓号”时也要多长一个心眼,坚决抵制附着于“靓号”的霸王条款。上级运营商除了自身不拍卖“靓号”、不向用户收取选号费或占用费外,还需承担起监督各级分销商的责任,防止下级运营商用炒作“靓号”牟利。

面对“靓号”高收费成潜规则,监管部门更应擦亮规则。比如,《电信网码号资源管理办法》并没有针对运营商收取选号费或占用费的惩罚措施,只要求整改,这就会让运营商不愿从根本上纠正。同时要对用户和运营商间的权益予以平衡,对“靓号”套餐协议中侵害消费者利益的内容及时叫停,要求运营商对相关内容明确告知、重点标记,以保证消费者的知情权。还要完善“靓号”认定标准、码号资源科学分配机制,从源头杜绝“靓号”被少数人囤积。□何勇海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