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父亲和桑茶
钟声流年
■征稿启事
走进国学大师的文学世界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2018年9月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走进国学大师的文学世界
——读钱穆《中国文学史》
 

国学大师钱穆,不仅学问渊博,而且一生著述丰厚,但颇令人遗憾的是,却没留下一本有关中国文学史的专著。好在他的学生叶龙将钱穆生前讲述文学史的笔记,一直珍藏至今,并整理出闪耀着钱穆智慧光华的《中国文学史》力作。

同为江浙人的叶龙,熟悉钱穆的无锡国语,又学过速记,加之在听钱穆课时,所做笔记极为认真详实,总是力求不遗漏一个字。这为校订和整理钱穆的讲义,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49年,钱穆流落香港,与唐君毅、张丕介等人一起创办了新亚书院,目的是要“替中国文化讲些公平的话”。“在新亚书院,钱先生开过两次《中国文学史》课程,从中国文学的起源,一直讲到清末章回小说,自成一套完成的体系。”但因乱世流离加之校务冗忙,讲稿并未能整理成书。值得庆幸的是,叶龙保存了当时所记的笔记,书中保留了钱穆先生授课中最鲜活的口语表达,也留存了许多神来之笔。全书31章,从诗经一直讲至明清章回小说,贯穿中国古代文学的整体脉络。

和其他文学史更注重严谨不同,钱穆评价名家往往是个性十足,有着他独到的见解。比如,他评价孔子,既精准到位,又幽默风趣,赞誉他为“一间百货公司,货真而价实”。他点评历代文人,也往往把文人墨客的个性与当时的时代背景联系在一起,比如,他评述说陶渊明性格如虎,其诗更为可爱。王维是居士,杜甫是读书人,李白则是喜欢讲神仙、武侠的江湖术士,属于下层社会。不仅如此,钱穆还把“知人论世”作为评价中国文学史的重要标准,认为作者为人的价值比作品更重要。

对唐代韩愈的赞誉,钱穆的见解同样令人耳目一新。他说:“退之之文变化无穷。”他认为,韩愈所创的“赠序”散文,显然是以诗为文,其文章可称为散文诗,是纯文学的,文中的情味,非议论,亦非奏议、碑志,是无韵的散文诗,是韩愈独创的诗体散文,是抒情文。钱穆由此分析说,散文在中国纯文学中地位崇高,其功当首推韩愈。

钱穆对于《红楼梦》的评价,则大胆而新奇,显示出他独特的治学思考。首先,他充分肯定了曹雪芹在行文落笔时“描写十分细腻”,但对他苦心孤诣状态下创作出来的《红楼梦》,却表示了质疑。钱穆认为《红楼梦》“仅描写当时满洲人家庭之腐败堕落,有感慨,无寄托。”据此,钱穆亮出了自己鲜明的观点,他认为,《红楼梦》“是闭门写作的”“是规规矩矩的”“事情少,是文胜于事”,并认为其成就不如《水浒传》。

谈及鲁迅,钱穆的看法,更令人称奇。他说:“鲁迅骂人的文章,对青年人的影响很大……其《呐喊》集中的小说写得很好,中国近数十年来一直搞纯文学的,可说只有鲁迅一人。”即便是对《呐喊》的赞许,钱穆的着眼点也颇与众不同,他认为鲁迅最好的文章是他的小品。“像他的《呐喊》之类,和西方小说不同,还是中国小品文传统。”

《中国文学史》烙上了钱穆鲜明的人文个性,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说:“在我看来,每个从事文学研究的好的学者,都应该在心中或口头有一部自己的文学史。”他不欣赏思想上大一统或追求发行量的通用教材,而更喜欢钱穆这样“自作主张”的文学史。在学界看来,该书并不是理想的“文学史”,并没有严谨到可用作教科书,但好处恰恰在于它活泼、亲切,可以作为导读、助读,点燃许多人对中国文学的兴趣。

□刘昌宇

 
3上一篇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