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于工人世家的我,对工作服是再熟悉不过了。改革开放这些年,老百姓的生活发生了方方面面的变化,工作服也不例外。印象中,工作服的每一点变化,都让我和家人喜上眉梢……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父亲在煤矿上班,我们一家住在矿区的筒子楼里。筒子楼里最常见的色彩就是黑色——工作服的颜色。筒子楼里基本上都是男主人上班,女主人在家带孩子。一份工资要养活好几口人,买米面要粮票,买布棉要布票,不精打细算简直没法儿把日子过下去。每年矿上都要发四套工作服,会过日子的女主人,把男主人不穿了的旧工作服洗净晾干熨平整,改制成小孩子穿的衣裤或者窗帘、围裙、鞋面,哪怕一丁点儿碎布头都要收起来当补丁用。那工作服的质量真是好,厚实、不易破损、不掉色,特别禁穿。我妈妈是个心灵手巧的人,平日看到带颜色的扣子、布头、毛线,她都积攒起来,用爸爸的旧工作服给我改制衣服时,她会别出心裁地用那些带颜色的布头扣子在黑色的衣服上做装饰,特别好看。邻居李婶家孩子多,工作服总是不够用,妈妈每年都要周济她一套。
记得我上小学二年级时,有一天放学回到家,发现屋子里聚集着李婶、张姨、胡奶奶好几个人,每人手里都拿着一副白色线手套比划着。妈妈告诉我:今年矿上除了发四套工作服,还增加了线手套,每个工人发十二副。胡奶奶喜滋滋地接道:矿工家属们合计过了,这线手套又宽大又结实,“当家的”一年用四副完全没有问题,余下的,可以拆成线,织线衣,这是多么好的事情!果然,次年春节,我们筒子楼里的小孩都穿上了新线衣、新线裤。能干的家属们还用土法颜料把白线染成大红色,寄托着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的希望。
我上六年级时,矿上发的工作服发生了改变,分为日常穿的“上班服”和下井穿的“窑衣”。每个工人每年八套。衣服的数量一下子增多了,衣服的颜色也由黑色改为藏蓝,衣服的款式也漂亮了。“上班服”设计成当时流行的夹克衫的样式,胸前和两侧共有四个口袋,小西服领,后背不再印上单位的名称,穿在身上那个洋气。当时,煤矿周围村子里的小伙子出门相亲,都想方设法找矿上的工人借“上班服”穿。那套“上班服”,给矿工们带去了多少喜悦和自豪!
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作服越来越好,分类也越来越细致、科学,有冬季的、夏季的;长袖的、短袖的;连体的、分身的;下井穿的、检修穿的、化验穿的。走在矿区,看见工人身上穿的工作服,就能知道他是什么岗位的。我进矿上班是冬天,矿上给我们那批新员工发了棉衣,样式漂亮、质量上乘、做工精细,棉胆是可拆卸的,洗晾方便,穿了十多年,保暖效果还是棒棒的。
我参加工作以来,每年,矿上都要把工作服生产厂家的人请到职工文体中心给职工们量尺寸、做工作服。对工作服进行改动时还会广泛征求职工们的意见,深受职工欢迎。
不过,工作服再好看、再舒服,下了班,我们也不会穿在身上舍不得脱掉了,因为,现在生活条件富足了,物质产品极大丰富,商店里的漂亮衣服琳琅满目,哪个女孩的衣柜里没有几十件衣服?那些新款的连衣裙、吊带背心、牛仔裤、风衣都穿不过来呢,谁还穿工作服呀?改革开放让我们对“美”的要求越来越高。
□赵闻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