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每当耳畔响起这首《春天的故事》,我都激动不已,感恩改革使我家也过上了春天般的好日子。
改革开放第二年,也就是1979年的年底,我家终于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屋。虽然只是泥瓦黄墙,但是高大又宽敞明亮,让之前住在生产队仓库的我对新房屋充满了好奇。生产队的仓库窄小、狭长,天上下大雨,屋里下小雨。由于地势低矮,再加上年久失修,墙角长着绿绿的青苔,而且仓库隔音差,住着一排的人家说话大声些都会听得到。
而现在我们就站在还散发着油漆味的新屋门前,父亲跺了下双脚,似乎想要把沾在脚上的泥巴抖落干净,我们看了不禁笑起来,父亲脚上穿的可是一双新布鞋呢。
他轻咳一声,庄重地推开了大门,父亲站在大门前楞了一下,我想可能他也不相信这是事实。我抢在父亲前面跨进了堂屋,堂屋很宽,虽然里面已经摆好了八仙桌和板凳,但请客吃饭,摆个三四桌还绰绰有余。
父亲烧过一挂鞭炮后,乡邻们陆续登门恭贺我家住进新屋,大家纷纷称赞父亲了得。其实,有一间新屋是父亲的梦想,随着两个姐姐中学毕业,一家六口还挤身住在生产队狭窄的仓库里,是父亲最操心的事。
经过10年的省吃俭用,父亲和我的二叔、三叔开始做新屋。泥巴就地取材用夹板充填成泥墙,上房的檩条和圆柱则是我的大舅爹帮忙买来,青瓦去大队的窑厂购买。靠着亲戚的帮忙和资助,我家终于搬进了属于自己的新屋。
傍晚,一缕炊烟从青瓦上若有若无地飘出,新屋有了人间的烟火味。住上了新屋,预示着日子越来越好。
分田下户后,父亲和母亲起早摸黑,那一年,我们家的粮食第一次收回一千斤,母亲还养起了一头母猪,看着猪栏里一窝活蹦乱跳的小猪,我发现母亲皱了多年的眉头都舒展开了。
1993年,我们村结束了挑水吃的历史,泥墙青瓦的房屋装上水管,方便又简单,拧开水龙头,水就流出来。有好奇的小孩子不停地拧开水龙头想要弄明白这长条铁管里究竟藏了多少水,但是总也弄不清楚。
2006年,父亲拿出多年做生意积攒下的钱,把老屋推掉,请人在原来老屋的基础上砌起了两层小楼房。坐北向南的楼房,高大宽敞,雪白的墙,不锈钢做成的楼梯扶手,锃亮的地板砖从头到尾铺满,卫生间还装上了热水器。
我们村里也起了大变化,乡邻们大多住上了楼房。大家见面不再称赞奉承谁了得,而是转变方式,在暗地里较着致富的劲。
岁月流逝,家里曾经宽敞明亮的新屋变成了老屋,虽然受了风霜雨雪的侵蚀,老屋却在老旧中透出古朴。老屋不仅为我们全家遮风挡雨,它也见证了我们的成长、欢笑、苦乐。
改革开放40年,我家两次房屋的变迁见证了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我们全家幸福的生活也是改革开放最好的见证。
□黄淑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