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定格的记忆
人生学无止境
■征稿启事
大饼子变迁记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2018年8月1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饼子变迁记

 

去饭店,带回一点吃剩的大饼子,五岁的儿子像得了宝贝似的,抢过来就吃,这吃相,好像几天没吃过饭一样,狼吞虎咽的。

我问儿子香吗?儿子频频点头也不忘吃。

小时候,我可没少吃大饼子,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村,家家户户吃得最多的主粮就是玉米。玉米有很多吃法,去皮,磨成玉米碴子;磨成粉,就是老百姓常说的“糊涂粥”;如将玉米粉烫成面儿,发酵后,贴在豆角锅里,蒸出后一面金黄,还印有手指印,一面带着硬嘎巴,就是大饼子了。很多人爱嚼那硬嘎巴,越嚼越香,有玉米的糊香。

当然,我的描述看起来很美,但那时候没油水,一日三餐天天大饼子,且大饼子又不像白面馒头口感柔软细腻,我和母亲说过,“肚子”眼儿细吃不进去,那时我还分不清嗓子和肚子,便说了至今都留下笑柄的话。

后来我上了中学,带饭带的是白面玉米面“发糕”。当然,白面,仅仅是一小部分而已,大部分还是玉米面,那样的发糕也仅仅好吃了一点点,我几乎每天都是这样的午餐。尽管这样,还经常吃不饱,铝饭盒就那么大,一块发糕放进去就没了放菜的地儿,现在想想,好像智商都受到了饥饿的影响。也难怪,一家五口人有三口需要带饭,这一大早,母亲是怎样艰难地把每个人的饭盒填满。

1995年,我考入兰州铁路机械学校,这一年结束了吃大饼子的历史,离开家乡,到外面求学,后来毕业分配到了车辆段挣工资,家乡生活也大变样,大饼子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

这些年饭店流行大锅台一锅出,锅是小了点,但炖的都是鸡鸭鱼肉,铁锅上贴一圈大饼子,二十分钟即熟。

大饼子蒸熟后喧腾腾的,香气扑鼻,吃起来口感柔软细腻,面与肉香混在一起,根本吃不到玉米的味道,只是颜色还有几分金黄之彩。

不知为何,人过四十,突然爱上老味道,尤其是家的味道,母亲的味道。也时常会想起,母亲贴大饼子的身影,那时候生活没有选择,好像一条路只能朝着前方走。如今,生活丰富多彩,吃的更是品类繁多。大饼子也改头换面,压成饼,再过油一炸,香酥脆口。还有很多店面,粗粮细做,别说吃了,看着都是一种享受。

牢记苦日子,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大饼子营养了一代人,已经成了那代人的精神食粮,见证了时代的繁荣与变迁。

□朱宜尧

 
3上一篇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